耄耋之年(mào dié zhī nián)是中国古代对八九十岁高龄老人的泛称,强调年岁极高。其出处可追溯至东汉曹操的《对酒》诗:“耄耋皆得以寿终,恩泽广及草木昆虫”,诗中将“耄耋”与“寿终”关联,凸显对高寿的祝愿。古时“耄”与“耋”本有细微差别——“耄”原指约七八十岁,“耋”特指八十岁左右,后逐渐合称,统一指代八九十岁的老年阶段。
各年龄阶段的传统称呼
以下是中国古代对各年龄阶段的经典称呼(按从小到大排序),涵盖童年、青年、中年、老年及特殊年龄:
童年及青少年时期
婴儿:指人初生,未满周岁;襁褓:指包裹婴儿的被子,代指周岁以下的婴儿。
孩提:指2至3岁的幼儿,此时已能初步行走、嬉戏。
垂髫(tiáo):指童年时期,因古代儿童未束发,头发自然下垂而得名,泛指10岁以下的儿童。
髫年:指女孩7岁,此时女孩开始换牙,头发扎成小髻。
龆年:指男孩8岁,此时男孩开始换牙,古代称为“龀”(chèn)。
总角: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,因将头发分作两半,在头顶扎成两个羊角状而得名。
豆蔻:指女子13至15岁,源自杜牧《赠别》诗“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”,以初绽的豆蔻花比喻少女的青春。
及笄(jī):指女子15岁,古代女子15岁时要举行“笄礼”,将头发盘起并用簪子固定,表示成年,可以出嫁。
舞勺之年:指男子13至15岁,古代13岁男孩学习“勺舞”(一种文舞),故以此代指。
舞象之年:指男子15至20岁,古代15岁男孩学习“象舞”(一种武舞),表示即将成年。
青年及中年时期
弱冠:指男子20岁,古代男子20岁要举行“冠礼”,戴上表示成年的帽子,但因身体尚未完全强壮,故称“弱冠”。
而立之年:指30岁,源自《论语·为政》“三十而立”,意为30岁时应确立人生目标与事业基础。
不惑之年:指40岁,源自《论语·为政》“四十而不惑”,意为40岁时应能明辨是非,不再困惑。
知天命之年:指50岁,源自《论语·为政》“五十而知天命”,意为50岁时应明白人生的命运与规律。
耳顺之年:指60岁,源自《论语·为政》“六十而耳顺”,意为60岁时应能听得进不同意见,心境平和。
花甲之年:指60岁,因天干地支组合纪年,60年为一个循环,故称“花甲”。
老年时期
杖朝之年:指80岁,古代80岁老人可持杖进入朝廷,故称“杖朝”。
耄耋之年:指80至90岁,泛指高龄,强调年岁极大。
鲐背之年:指90岁,因老人背部皮肤如鲐鱼背上的斑纹(皱纹),故称“鲐背”。
期颐之年:指100岁,源自《礼记·曲礼上》“百年曰期颐”,意为100岁老人需由后代赡养,故称“期颐”。
去世年龄的特殊称呼(部分农村地区习俗)
夭折:指0至20岁去世,意为短命。
短寿:指21至30岁去世。
强寿:指31至40岁去世。
耋寿:指71至80岁去世。
耄寿:指81至90岁去世。
期颐:指91至100岁去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