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初五是中国春节期间的关键节点,民间称为“破五节”“马日”,亦是“接财神”与“送穷神”两大核心习俗的集中日,承载着民众辞旧迎新、祈求富裕的美好愿景。
一、接财神:迎五路财神,祈富贵进门
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“财神生日”,各地均有接财神习俗,其中南方地区尤为重视。接财神的核心是“迎五路财神”——所谓“五路”,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,象征财货流通无阻、出门皆可得财。商家是接财神的主力军,初五凌晨便敞开店门,灯烛辉煌,摆放牲醴(如猪头、鲤鱼)、糕果、香烛等供品,鸣锣击鼓、焚香礼拜,甚至蜂拥至财神庙“换元宝”,祈求新岁财源广进。普通家庭也会在零时零分打开大门、窗户,燃香放爆竹,向财神示意欢迎,接过财神后全家吃“路头酒”,往往吃到天亮,寓意“争先为利市”,希望财神将金银财宝带入家中。
接财神的供品颇具讲究:供羊头象征“吉祥”,供鲤鱼取“鱼”与“余”的谐音,讨“年年有余”的吉利。这种习俗不仅是对财富的向往,更是商家对新一年经营顺利的期盼。
二、送穷神:驱五穷晦气,迎新年好运
正月初五“送穷神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岁时风俗,旨在送走旧日的贫穷困苦。民间认为,穷神(又称“五穷”)是旧年积攒的晦气化身,“五穷”具体指“智穷、学穷、文穷、命穷、交穷”五种不利因素,或传说为颛顼之子(穿破衣、喜捣乱),需在初五这天彻底清除。
送穷的方式各地略有差异:北方多将初一至初五积攒的垃圾清扫出门,连同“五穷妇”(纸扎妇人,背纸袋装秽土)一并送出,燃放爆竹吓跑穷气;陕西韩城一带忌出门,以爆炒麻豆崩除穷气;山西则剪纸人(“穷媳妇”)送出,或让孩子互相交换纸人,寓意“送走穷媳妇,迎来有福人”;中原地区还有“填穷坑”习俗,初五吃饱饭,象征“填满穷坑”,避免来年受穷。
“送穷神”的本质是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,通过清理垃圾、驱赶晦气,象征辞旧迎新,希望新的一年摆脱贫困,迎来富足与好运。
三、习俗的文化内涵
“接财神”与“送穷神”虽形式不同,但核心诉求一致——祈求富裕与美好生活。接财神是对“富”的主动追求,通过仪式感表达对财富的渴望;送穷神是对“穷”的被动告别,通过清理晦气象征对贫困的摆脱。两者共同构成了春节“辞旧迎新”的重要环节,反映了传统社会民众对物质生活的重视与对未来的积极期待。
如今,这些习俗虽逐渐简化,但仍保留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成为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