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暑与大暑均为夏季节气,分别位列夏季第五、第六位,但在时间、气候特征、农事活动及习俗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。
1. 时间差异
小暑通常在每年公历7月7日前后交节(太阳到达黄经105°);大暑则在7月2224日交节(太阳到达黄经120°),两者相隔约15天。
2. 气候特征差异
热度与湿度:小暑是“小热”,天气开始炎热但未达极致,全国平均气温低于大暑(近10年小暑较大暑低0.51.0℃);大暑是“大热”,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,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高温酷热期(南方平均气温28℃以上,北方也达25℃以上),且湿度大,体感闷热(如“蒸 *** ”)。
极端高温:大暑期间极端高温天气更频繁,南方“火炉”城市(如重庆、武汉)常出现40℃以上高温,持续时间较长;小暑极端高温较少,多为短暂性高温。
降水与物候:小暑时节,江淮流域梅雨结束,进入伏旱期,华北、东北进入多雨季节(热带气旋活动频繁);大暑时,全国多地高温多雨(“大雨时行”),湿度大,常有雷阵雨,暑湿减弱。
3. 农事活动差异
小暑:农事以“田间管理”为主,包括除草、病虫害防治、抢播夏季作物(如早稻收割前的田间维护);部分地区需防范伏旱(北方)或抗洪(南方)。
大暑:农事重点是“抢收抢种”,双季稻产区进入“双抢”(收获早稻、栽插晚稻)的关键期,需及时收割早稻以避免风雨损失,同时保证晚稻有足够生长期;需加强作物灌溉、除草及病虫害防治。
4. 习俗与饮食差异
习俗:小暑有“食新”(吃新米、尝新酒)、“吃暑羊”(鲁南、苏北等地喝羊肉汤)、“晒伏”(晒书画、衣物)等习俗;大暑则有“过大暑”(福建莆田吃荔枝、羊肉、米糟)、“吃仙草”(广东等地用凉粉草做消暑甜品)、“赏荷”(天津、江苏、浙江等地)及彝族“火把节”(摔跤、斗牛、赛马)等活动。
饮食:小暑饮食以“清凉消暑”为主,多吃西瓜、冬瓜、番茄、丝瓜等瓜果,以及凉面、炒面等清淡食物;大暑饮食更注重“清热解暑”,常吃仙草、荔枝、羊肉(莆田)、绿豆汤等,部分地区还有“喝暑羊”(羊肉汤)的习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