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(冬季第2个),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或23日,太阳到达黄经240°时。作为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,其名称源于“雪”为寒冷天气产物,且此时“寒未深、雪未大”,故以“小雪”命名。
1. 气温变化:持续走低,北方进入寒冷时段
小雪节气后,东亚地区形成稳定经向环流,西伯利亚冷空气频繁南下,我国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。华北、东北等地气温逐步降至0℃以下,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;南方地区(如长江中下游)虽未完全入冬,但气温持续下降,阴冷感加剧,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湿冷天气。
2. 降水形态:从雨到雪的过渡,雪量较小
小雪节气是降水形态转变的关键节点,降雨减少、降雪增多,但雪量普遍不大(气象学上“小雪”指24小时降雪量0.1—2.4毫米、地面积雪深度≤3厘米)。北方地区(如黄河中下游)开始出现初雪,多为“湿雪”(半冰半融状态)或“雨夹雪”;南方地区(如江南、华南)则以阴雨或小雨为主,仅在少数年份有零星小雪。
3. 物候特征:天地闭塞,万物渐入休眠
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:
一候虹藏不见:气温降低,空气中水汽凝结成雪,不再形成彩虹;
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:阳气上升、阴气下降,天地间阴阳不交,能量交换减弱;
三候闭塞而成冬:万物失去生机,大地趋于封闭,正式转入严寒冬季。
4. 农事活动:进入冬季管理与筹备
小雪时节,农业生产重心转向“蓄养越冬”:
北方:土壤冻结加快(东北地区到节气末冻结深度可达1米多),“小雪地封严”,大小江河陆续封冻;需做好冬小麦、油菜的防寒(如浇冻水)、果树修枝(包扎株杆防冻)、蔬菜贮存(深沟埋藏或地窖保存);
南方:江淮地区进入初冬,继续收割晚稻,种植冬小麦、油菜;鱼塘需加强越冬管理(如加深水位、投放饵料),提高鱼苗存活率。
5. 传统习俗:围绕“御寒”与“储备”的活动
小雪节气有多项与“过冬”相关的习俗:
腌腊肉:“冬腊风腌,蓄以御冬”,南方地区(如四川、湖南)利用晴好天气腌制腊肉、香肠,用盐、花椒、八角等香料腌制后晾干,作为春节年货;
吃糍粑:南方传统节日祭品(如农历十月初一“十月朝”),用糯米蒸熟捣烂制成,可油煎、煮食或与腊肉同炒,寓意丰收与团圆;
晒鱼干:台湾中南部渔民在小雪前后捕捉乌鱼、旗鱼等,清理后抹上调料晾晒,作为冬季储备干粮;
吃刨汤:土家族“杀年猪”习俗,用新鲜猪肉 *** “刨汤”(内杂、肥肉剁细拌糯米饭、猪血及香料,灌入小肠煮制),邀请亲友共享,增添冬季热闹氛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