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不是立秋,二者均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季节气,但在时间、节气意义、气候特征、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。
1. 时间不同
立秋是秋季的之一个节气,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(太阳到达黄经135°);秋分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,一般在公历9月22日至24日之间(太阳到达黄经180°),两者相隔约1个半月。
2. 节气意义不同
立秋是秋季的开始,标志着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暑去凉来的过渡阶段;秋分则是秋季的中期节点,寓意“昼夜均而寒暑平”——太阳直射赤道,全球昼夜等长(此后北半球昼渐短、夜渐长),是北半球真正进入深秋的标志。
3. 气候特征不同
立秋时,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夏季余热未消的状态,尤其是“三伏天”的末伏常在立秋后第三日,因此有“秋老虎”之称,气温仍较高;秋分后,太阳辐射减弱,地面散失热量增多,气温下降速度明显加快,昼夜温差加大(幅度常超过10℃),天气转凉,降水减少,呈现“秋高气爽”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的特点。
4. 风俗习惯不同
立秋的传统习俗多与“迎接秋天”“祈求丰收”相关,如贴秋膘(吃炖肉、烤肉等补充夏季损失的营养)、啃秋(吃西瓜或香瓜寓意“啃”掉暑气)、祭祖(感恩丰收)等;秋分的习俗则更侧重“丰收”与“平衡”,如吃秋菜(岭南地区采摘野苋菜与鱼片煮汤,寓意平安健康)、竖蛋(尝试将鸡蛋竖立,象征平衡)、祭月(古代帝王祭祀月神,祈求团圆)、送秋牛图(挨家挨户赠送印有农夫耕田图的红纸,预祝丰收)等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