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述春节接财神的传说

admin

春节接财神是中国民间传承已久的重要习俗,其传说围绕“财神身份”“生日由来”“接财神缘由”及“衍生故事”展开,融合了道教信仰、历史人物与民间朴素的财富追求,成为春节民俗的核心环节之一。

一、财神的多元身份与民间信仰

民间对财神的信仰呈现“多神并存”特征,主要包括三类:

简述春节接财神的传说

正财神赵玄坛(赵公明):道教尊为“正一玄坛元帅”,源自《封神榜》。传说其为终南山隐士,秦时修道成仙,助纣攻周后,玉帝封其为“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”,统领“招宝天尊”“纳珍天尊”“招财使者”“利市仙官”四大部下,职掌除瘟翦虐、驱病禳灾及买卖求财。其形象为乌面浓须、怒睁圆眼、头戴铁冠、手持钢鞭、身跨黑虎,故又称“黑虎玄坛”,是民间最受尊崇的财神。

文财神财帛星君(增福财神):其绘像常与“福、禄、寿”三星及喜神并列,合称“福禄寿喜财”。传说他为天上星宿下凡,脸白发长,手捧宝盆,“招财进宝”一词即源于此。民间认为供奉他能带来财运与福运,一般家庭多将其画像悬挂于正厅祈福。

偏财神五显财神:流行于江西德兴、婺源一带,传说兄弟五人封号均以“显”开头(如“显聪”“显明”等),生前劫富济贫,死后仍惩恶扬善,保佑穷苦百姓。北京安定门外曾有五显财神庙,是偏财神信仰的重要载体。

二、接财神的日子:正月初五的传说

民间普遍认为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,故将此日定为“接财神”的吉日。据清代文献《清嘉录》记载,“五日为路头神诞辰,金锣爆竹、牲醴毕陈,以争先为利市,必早起迎之,谓之接路头”。这里的“路头神”即财神的别称,寓意“出门五路(东西南北中)皆可得财”。为抢得“头彩”,民间更有“抢路头”的习俗——提前至初四深夜或凌晨迎接,生怕迟了财神会“另择门户”。

三、接财神习俗的起源与演变

接财神习俗的起源可追溯至宋朝。据传,宋朝宰相蔡京因富可敌国,民间传说他是“富神降生”,且生于正月初五,故被当作财神祭祀。后蔡京被贬,民间转而寻找新的财神,最终选定赵玄坛(赵公明)作为正财神。明清时期,随着商业的繁荣,接财神习俗从商家扩展至全民,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活动。

四、接财神的核心传说:赵公明的“专职化”

民间关于赵公明成为财神的传说最为广泛: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时,赵公明站在商纣一边对抗义师,不幸阵亡。其游魂被姜子牙敕封为“玄坛真君”,负责“迎福纳祥”。由于他麾下有“招宝”“纳珍”等四位专管财富的小神,且“能使人获利”,民间逐渐将其视为专职财神。传说赵公明仅在正月初五下凡一次,随机选择人家赐财,因此人们争相在初五凌晨迎接,生怕错过“财神临门”的机会。

五、接财神的“配套”传说

抢路头的由来:《清嘉录》中“提防别处迎神早”的记载,反映了民间“先到先得”的心理。商家为抢“头彩”,常提前至初四深夜准备,鸣放爆竹、焚香献牲,生怕迟了财神会“溜走”。

供品的讲究:接财神时需供“羊头”(谐音“吉祥”)与“鲤鱼”(谐音“余”,寓意“年年有余”),这些供品不仅是祈福的象征,更承载了民间对“富贵有余”的美好向往。

送财神的趣俗:初五当日,贫民乞丐常扮成“财神班底”(如“跳财神”),挨家挨户送“财神像”,主人需当场给钱酬谢,否则便在门口闹个不停。这种“送财神”的习俗,为接财神增添了不少市井趣味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