弥勒佛(梵文:Maitreya,意译“慈氏”)的“前世”主要指其在释迦牟尼佛时代的修行身份及关键因缘。根据佛教经典记载,其前世主要有两种核心说法:
1. 婆罗门修行者:慈悲护法的起源
弥勒佛的前世出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庭(古印度高贵的祭司阶层),自幼潜心向佛,严守戒律。某时期,古国遭遇洪水灾难,庄稼绝收、野兽无食,修行者已七日未进食。五百只白兔为延续佛法,兔王毅然点燃柴火自焚,以自身血肉供养修行者。修行者深受震撼,坚决拒绝食用兔王之身,并发下重誓:“我宁愿粉身碎骨,也绝不杀生食肉!此肉非粮,乃舍己为法的大爱,是我觉悟的光明!”兔王死后,其灵魂升天,五百只兔子亦转生为未来比丘,听闻佛法证得阿罗汉果。修行者因此立下“终生慈悲、护持佛法”的大愿,成为后世弥勒菩萨“慈氏”称号的由来。
2. 智力太子:割肉疗疾的仁爱典范
另有传说称,弥勒佛的前世是智力国的太子智止。当时,国中一位比丘患了大毒疮,遍请名医无效。国王梦见仙人指点,需用活人血肉才能治愈。太子得知后,毅然割下自己腿上的血肉,炖煮后喂给比丘。比丘服下后,毒疮奇迹般痊愈。国王大喜,将全国财富赐予太子,并教导其“以慈悲之心治理国家”。太子被视为释迦牟尼佛的前身(因太子割肉的仁爱行为与释迦牟尼佛“舍身饲虎”等本生故事呼应),而智力国王则是弥勒佛的前世。这一故事强调“慈悲”是成佛的核心品质。
以上两种说法均围绕“慈悲”“护法”展开,奠定了弥勒佛“未来佛”的核心特质——以欢喜、包容之心度化众生,将于未来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下生人间,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,广传佛法。
注:关于“弥勒佛前世”的故事多为佛教传说,旨在传递慈悲、奉献的精神,而非历史事实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