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湾地区将“小年”称为“小年夜”,核心日期为除夕(大年夜)的前一天。这一称呼中的“小”蕴含“预备”之意,标志着春节筹备进入最后冲刺阶段——全家需在此日团聚,完成除旧布新、祭神祈福等仪式,为除夕围炉(年夜饭)做足准备。
台湾小年的主要习俗
1. 祭灶神:甜蜜“贿赂”求美言
祭灶是台湾小年更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,源于民间“灶神上天述职”的传说。相传灶神(灶君)负责监督每家一年的善恶,腊月二十三(部分地区为二十四)会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,因此人们需在此日“送灶神”。台湾民众会在灶王像前摆放甜果、甜饼、糖瓜等供品(利用甜味“粘住”灶神的嘴,避免其说坏话),并焚香祷告“上天言好事,回宫降吉祥”。祭灶时需由男性主持(传统有“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”的说法),若女性参与,需戴斗笠遮掩面貌。
2. 除旧布新:大扫除与“除秽换气”
小年夜的全家大扫除是台湾过年的“必修课”。人们会彻底清扫房屋角落、家具缝隙(如大型家具背面、抽屉底层),清除积灰与蜘蛛网,寓意“扫去晦气,迎来好运”。闽南语中“大拼厝,才会大富贵”的说法,强调大扫除能让家中“气”流动起来,为新年注入生机。还需整理家中杂物,将不需要的物品丢弃,象征“辞旧迎新”。
3. 拜天公:感恩守护祈平安
小年夜的重要仪式还包括“拜天公”(祭祀玉皇大帝)。民众会提前查看黄历选择吉时,在家中或庙宇设案,摆放五牲(猪肉、鸡肉、鸭肉、鱼肉、豆腐干,其中鸡鸭需用全只,脚要藏在腹腔内,寓意“避免飞走”)、五行小菜(金针/金桔代表“金”、黑木耳代表“木”、冬瓜糖/冰糖代表“水”、龙眼干代表“火”、花生代表“土/常生”)、三杯酒与三杯茶(分三次添加,象征“酒过三巡”,让神明享用尽兴)。仪式中需焚烧寿金(纸钱),并将茶酒洒在供桌前,默念“平安进财”,最后燃放鞭炮,标志仪式完成。
4. 团圆预备:全家团聚吃小年夜饭
小年夜是台湾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。外地游子通常会提前返乡,与家人共进晚餐,称为“吃小年夜饭”。餐桌上多为家常菜,但注重“圆满”——菜品数量多为双数,寓意“成双成对”。这一习俗强调家庭团聚,为除夕的“年夜饭”预热,也让家人共同感受年节的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