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十四是什么日子 有什么由来和传说

admin

正月十四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,为农历正月的第十四天,处于春节尾声与元宵节的衔接阶段,标志着春节进入最后的 *** ,之后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,元宵节过后,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正式结束。

主要由来与传说

1. 台州元宵节提前至正月十四的传说(更具地方特色)

正月十四是什么日子 有什么由来和传说

台州(临海)将元宵节定在正月十四而非传统的正月十五,有多个流传甚广的传说:

孝子改节:明代临海状元秦鸣雷(15131595),伯母杨夫人含辛茹苦抚养其长大。嘉靖二十三年(1544),秦鸣雷高中状元,因伯母信佛,初一、十五需戒荤吃素,为了让伯母能与家人一起享受节日口福,特将元宵节提前一天至正月十四,从此台州形成“正月十四过元宵”的习俗。

抗倭计谋:戚继光抗倭时期,有一次作战机密被泄露,戚将军将计就计把元宵节提前一夜,诱敌深入,一举歼灭入侵倭寇。百姓为纪念这一胜利,将元宵节改为正月十四。

爱民犒军:有一年正月十四,戚继光带兵进驻临海桃渚城,军粮因运输延误无法及时送达。为不让百姓增加负担,士兵将剩余粮食磨成粉,加入蔬菜、肉类等制成糟羹,军民共食。百姓深受感动,为纪念此事,将元宵节定为正月十四,糟羹也成为台州元宵的特色美食。

唐初筑城犒军:唐初台州常遭海盗骚扰,刺史尉迟缭(一说尉迟恭)发动士兵筑城防盗。开工当日正值民间闹元宵,海盗趁机登陆。百姓为犒劳筑城将士,将家中的米粉、芋艿、芥菜等食物混合熬成“糟羹”,将士们食用后御寒保暖,加快了筑城进度。此后,每年正月十四吃糟羹、亮长夜灯的习俗便流传下来。

2. 伏羲诞辰日(甘肃天水习俗)

甘肃天水一带称伏羲为“人宗爷”,以正月十四日为伏羲诞辰日。当天,人们会准备整猪、整羊及水果等丰盛祭品,举行祭祀仪式,诵读祭文回顾伏羲功德,随后耍社火、唱戏,祈愿伏羲保佑岁岁平安、人寿年丰。祭祀后,供品会分发给朝拜者,意为“祖先赐食”。

3. 临水娘娘诞辰(妇女儿童保护神信仰)

民间普遍将正月十四视为“临水娘娘”(又称“顺天圣母”)的诞辰。临水娘娘原名陈靖姑(唐代大历年间人),传说她一心向道,学得闾山法术,后致力于拯救难产妇女,成为妇女儿童的“保护神”。在传统社会,妇女地位低下、科学不发达,临水娘娘信仰成为她们寻求心理安慰的方式,民间立祠奉祀,每逢诞辰便会举行隆重的祭拜活动。

核心习俗解析

1. 试花灯

为迎接正月十五元宵节,民间从正月十二开始筹备灯棚,正月十三上灯,正月十四“试花灯”。这天,人们会将 *** 好的花灯悬挂街头,进行游艺节目彩排(如舞龙、舞狮),确保元宵灯会顺利进行。街头还会出现“灯市”,小贩卖各种造型精美的花灯(如兔子灯、莲花灯、锦鲤灯),热闹非凡。

2. 喝亮眼汤

正月十四夜喝“亮眼汤”是传统习俗,寓意“用明亮的眼睛迎接元宵灯会”。亮眼汤通常用青菜、麻糍(或汤圆)煮成,加入适量食盐、酱油及熬熟的猪油,清香可口。民间认为,喝了亮眼汤后,眼睛会更明亮,能更好地欣赏元宵灯会的璀璨灯光,同时也象征着“告别春节,振作精神开始新一年工作”。

3. 食糟羹(台州特色)

台州元宵节的核心美食是“糟羹”,分为甜、咸两种。甜糟羹以山粉(番薯粉)为原料,加入红枣、葡萄干、冬瓜糖、荸荠、酒酿蛋花等,口感香甜;咸糟羹则以肉丁、冬笋丁、香菇丁、木耳、鲜蛏、豆干、油泡等为配料,加入山粉搅成糊状,味道鲜美。糟羹的起源与戚继光抗倭或唐初筑城犒军的传说有关,体现了台州人的团结与感恩之情。

4. 拜临水娘娘

正月十四当天,妇女们会前往临水娘娘庙祭拜,祈求“顺天圣母”保佑自己生育顺利、孩子健康成长。祭拜时,人们会摆放鲜花、水果、糕点等供品,焚香叩拜,仪式庄重。这一习俗反映了传统社会妇女对“平安生育”的迫切需求,是女性自我保护意识的体现。

5. 伏羲祭祀(天水特色)

天水的伏羲祭祀仪式盛大,前一天晚上便开始准备祭品(整猪、整羊、水果、鲜花)。子时一到,主祭人宣读祭文,回顾伏羲“创八卦、定婚姻、教农耕”的功德,接着进行朝拜,随后耍社火(如高跷、秧歌)、唱大戏(如秦腔),表达对伏羲的敬仰与感激。祭祀后,供品分发给参与者,象征着“祖先的祝福”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