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鲜族传统乐器:民族文化的鲜活载体
朝鲜族传统乐器历史悠久,距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,其构造融合民族审美与实用功能,音色柔和婉转,节奏富有“长短”(朝鲜族音乐节奏体系)特色,是朝鲜族歌舞艺术、民俗活动的重要伴奏工具,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。以下为几种极具代表性的朝鲜族特色乐器:
1. 伽倻琴:朝鲜族弦乐器之首
伽倻琴是朝鲜族更具代表性的弹拨弦鸣乐器,形似汉族古筝,由共鸣箱、琴弦、琴码三部分组成。传统伽倻琴长约152厘米,宽1721厘米,共鸣箱以梧桐木或鱼鳞松 *** ,面板蒙以薄木板,下设底板增强音量;琴弦原有12弦(古制)、13弦(散调专用),现代多采用21弦(加大共鸣箱,使用尼龙弦或尼龙钢丝弦),定弦为七声音阶或五声音阶。演奏时,琴体一端着地、一端置于腿上,右手弹弦(用拇指、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),左手按弦(通过揉、颤、推等技巧表现情感),姿态稳雅别致。其音色深沉柔和,既能演奏《桔梗谣》《道拉吉》等轻快民谣,也能演绎《伽倻琴散调》等深情独奏曲,是朝鲜族民族情感的重要表达载体。
2. 奚琴:朝鲜族拉弦乐器核心
奚琴是朝鲜族传统拉弦乐器,又称“胡琴”“稽琴”,形与板胡相似,琴筒竹制或木制(前蒙桐木面板),琴杆、弦轴木制,弦轴呈葫芦形,琴头呈歪脖状,两弦(早期用马尾弓,现代多保留传统),用马尾弓拉奏。其发音柔和优美,音色明亮动听,擅长演奏曲调悠缓的古典乐曲(如《阿里郎》)或旋律欢快的民间乐曲(如《丰收曲》)。奚琴的颤音技巧极具特色,幅度可达4度,能模拟语言声腔,展现朝鲜族音乐的细腻委婉。作为朝鲜族民族乐队的主要拉弦乐器,奚琴是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载体,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3. 长鼓:朝鲜族打击乐器象征
长鼓是朝鲜族独特的民族打击乐器,因两端粗、中间细的外形得名(又称“两头鼓”)。传统长鼓以木制鼓筒,两端蒙以牛皮或羊皮(左边鼓皮厚、右边鼓皮薄),鼓身绘有传统花纹(如花卉、云纹)。演奏时,右手持鼓棒敲打右边鼓面(声高),左手用手掌敲打左边鼓面(声低),通过轻重、快慢的变化,能敲击出丰富多彩的节奏(如“长短”中的“古格里”“安旦”节奏型)。长鼓是朝鲜族歌舞(如农乐舞、长鼓舞)的核心伴奏乐器,也是民族能歌善舞的象征,世界闻名。
4. 筒箫:朝鲜族吹奏乐器的情感载体
筒箫是朝鲜族竹管乐器中的中音乐器,以竹管制成(长约4050厘米),开有8个按音孔(前7后1),哨长4厘米(双簧)。其音色极具特色:低音区沉闷浑厚,中音区柔和优美,高音区尖锐明亮,声音持续不断且强弱自如。演奏时采用“晃奏”(通过气息控制音高波动)为基础,加之顿音、颤音、滑音等装饰音,能生动表现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(如《思念曲》《丰收的喜悦》)。筒箫携带方便,是朝鲜族民间 *** 、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。
5. 牙筝:朝鲜族拉弦乐器的宽厚之音
牙筝是朝鲜族弓拉弦鸣乐器,形制与筝近似(长约160厘米,宽约25厘米),以桐木或杉木 *** 共鸣箱,面板蒙以薄木板,琴杆、弦轴木制,两弦(用马尾弓拉奏)。其音色圆润宽厚,适合演奏速度缓慢、抒情的朝鲜族民间音乐(如散曲、古曲《春香歌》)。演奏时,通过推、按、颤、揉等技巧,展现乐曲的细腻情感,常用于民族器乐合奏或为戏曲(如朝鲜族唱剧)伴奏,是朝鲜族传统音乐中“抒情性”的重要体现。
这些乐器不仅是朝鲜族音乐的“发声”工具,更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,通过一代代艺人的传承与创新,至今仍在朝鲜族民俗活动、舞台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