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体内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不足,无法完全消化牛奶中的乳糖,导致乳糖进入大肠发酵,引发腹胀、腹痛、腹泻、肠鸣、恶心等症状。这类人群应避免空腹饮奶(空腹时乳糖吸收更快,症状更明显),可选择低乳糖牛奶(如舒化奶)、酸奶(乳糖已被乳酸菌分解)或少量多次饮用牛奶(逐步提高耐受度)。
2. 牛奶蛋白过敏人群
牛奶蛋白过敏是免疫系统对牛奶中的酪蛋白、乳清蛋白等成分产生异常反应,表现为皮疹、荨麻疹、面部肿胀、频繁呕吐、腹泻(带血丝)、鼻塞、喘息等,严重时可引发呼吸困难、休克。确诊后需严格规避所有含牛奶成分的食物(包括饼干、蛋糕等加工食品),母乳喂养的宝宝母亲需忌口牛奶及奶制品,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可选择深度水解配方粉(eHF)或氨基酸配方粉(AAF)替代。
3. 消化道疾病患者
牛奶中的乳糖会促进胃酸分泌,加重消化道负担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饮用牛奶可能诱发溃疡疼痛或出血;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饮用牛奶可能加剧肠道炎症,导致腹泻、腹痛加重;胆囊炎、炎患者因消化牛奶中的脂肪需要更多胆汁和酶,饮用牛奶会加重肝胆、负担,不利于病情恢复。
4. 缺铁性贫血患者(服用铁剂期间)
牛奶中的钙、磷酸盐会与铁剂结合,形成难以吸收的复合物,降低铁剂的吸收效率(可减少铁吸收约40%~50%)。缺铁性贫血患者在服用铁剂(如 *** 亚铁、富马酸亚铁)时,应避免同时饮用牛奶,建议间隔1~2小时以上。
5. 腹部手术术后患者
腹部手术后(如胃肠、腹腔手术),胃肠功能尚未完全恢复,牛奶中的乳糖会在肠道内发酵产生大量气体,导致肠胀气、腹痛,影响切口愈合。建议术后待胃肠功能恢复(如排气、排便正常)后再逐渐尝试少量饮用牛奶。
6. 肾结石(草酸钙结石)患者
牛奶富含钙,睡前饮用牛奶后,钙会在尿液中浓缩(夜间尿液生成减少),增加草酸钙结石形成的风险。草酸钙结石患者应避免睡前2~3小时饮用牛奶,可选择白天适量饮用(分次饮用可降低钙浓度)。
7. 接触铅频繁的人群
牛奶中的乳糖会促进铅在肠道内的吸收,加重铅中毒症状(如头晕、失眠、乏力、腹痛等)。经常接触铅的人群(如铅冶炼工人、油漆工)应避免饮用牛奶,可选择酸奶(乳糖已被分解,铅吸收较少)。
8. 中度/重度痘痘(痤疮)患者
牛奶中的 *** 1(IGF1)、雄激素衍生物会 *** 皮脂腺分泌过多油脂,加重痤疮(痘痘)。中度及以上痤疮患者应减少牛奶摄入频率(每周不超过1~2杯),可选择低脂/脱脂牛奶(但需注意,低脂奶的致痘风险可能更高),或用无糖酸奶替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