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春季的第四个节气,标志着北半球昼夜平分、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,理论上气温应逐步回升。但实际天气受多种因素影响,寒冷情况仍可能出现,主要原因如下:
1. “倒春寒”现象是春分后寒冷的主要原因
春分前后,若北方冷空气较强,与南方暖湿气流交汇,易形成“倒春寒”——气温急剧下降并持续12周,更低气温可降至5℃以下,部分地区甚至伴随阴雨天气。这种“乍暖还寒”的天气会让人们感觉“冷意回归”,尤其对刚进入生长阶段的农作物影响较大(如冻伤幼苗、影响授粉)。
2. 地区差异导致部分地区持续寒冷
北方及高海拔地区:春分后气温回升较慢,高寒山区(如青藏高原、东北北部)和北纬45°以北的地区,日平均气温仍可能较低,早晚温差大,需注意保暖。
南方地区:虽气温继续回升,但阴雨天气增多,空气湿度大,体感温度偏低(如“湿冷”),部分时段仍需穿薄外套或防风衣物。
3. 今年(2025年)特殊情况可能加剧寒冷
2025年春分(3月20日)与“春社日”重合(农历二月二十一),传统习俗认为这种“双节重合”的情况可能使大气环流更复杂,天气变化更难捉摸,“春分不分冷飕飕”的谚语也提示,今年春分后仍有出现寒冷天气的可能,需提前关注天气预报。
应对建议
春分后虽总体回暖,但昼夜温差大、“倒春寒”频发,需注意:
早晚时段添加衣物(如薄羽绒服、防风外套),避免着凉;
关注实时天气预报,尤其是“倒春寒”预警,及时调整着装;
饮食上多吃温补食物(如羊肉、生姜),增强身体抗寒能力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