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初二又称“迎婿日”“回娘家”(客家传统叫法“转妹家”),是出嫁女儿携夫婿、子女回娘家团圆的重要日子。旧时民间认为,嫁出去的女儿初一不能回门,否则会把娘家“吃穷”,需到初二方可带着礼物上门。女婿同行俗称“迎婿日”,女儿需在娘家吃午饭,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(部分地区称“正月不空房”)。回门时,女儿会携带四样精美礼物(寓意“好事成双”),分给娘家小孩红包;娘家父母则会提前打扫屋子,准备丰盛饭菜,一家人围坐谈笑,共享天伦之乐。
祭财神
北方地区正月初二有“祭财神”的传统,商贸店铺与普通家庭均会举行祭祀活动,祈求新年财运亨通。老北京的大商号会准备“五大供”(整猪、整羊、整鸡、整鸭、红色活鲤鱼),普通家庭则以鱼、羊肉为供品;祭祀后,全家会吃馄饨(俗称“元宝汤”),因馄饨形似元宝,寓意“招财进宝”。民间传说正月初二是财神菩萨生日,敬财神不仅能带来财运,还能为新岁讨个“利市”。
吃开年饭
正月初二谓之“开年”,这天的中午饭称为“开年饭”,菜式丰富且讲究吉祥寓意。必备菜品包括:鸡(寓意“大吉大利”)、烧肉(取“红皮赤壮”,即身体健康)、炒饭(寓意“大显身手”)、生菜(象征“生财”)、蒜(喻“能写会算”)、葱(代表“聪明”)、韭(喻“长长久久”)、芹(寓意“勤劳刻苦”)等。部分地区还会准备鱼(象征“年年有余”),寄托对新年的美好期盼。
吃“初二面”
民间素有“初一饺子初二面”的说法,正月初二的“初二面”颇具特色。面条需用初一包饺子剩下的面团 *** ,煮好后过两遍冷水(俗称“冷汤”),再配上卤子(如打卤面、炸酱面)。面条要求整齐劲道,不能断断续续,寓意“生活顺顺当当”“亲戚朋友常来常往”。
跑亲眷与拜年
正月初二是“跑亲眷朋友”的开始,人们带着礼品走亲访友,互拜新春。拜年方式多样:家族长辈带领晚辈挨家挨户拜年、同事相邀团拜、通过书信或名刺投递贺年(旧时为省却应酬)。部分地区还有“食年酒”的习俗,客人上门后,主人会以特产接待,并邀请喝“元宝茶”(茶中加青橄榄,寓意“苦尽甘来、吉利进财”)。
地域特色习俗
祭祖:部分地区正月初二有祭祖传统,族人或家庭会在祠堂或家中供奉先人排位,用三牲、粮食等供品祭祀,祈求祖宗庇佑。
祭牛羊:神农镇一带(炎帝故里)正月初二有“牲口出行”习俗,将全村牛羊骡马集中到村边空地,烧香、放鞭炮,感谢牛马为农耕做出的贡献,寓意“一年农耕顺利”。
抢头水:运河沿岸村庄(如江苏、山东部分地区)正月初二有“抢头水”习俗,村民天未亮就去井台打水,认为“水通财”,抢到之一桶水能带来全年红红火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