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居易与元稹梦中相会

admin

白居易与元稹的友情始于贞元十七年(801年)的长安科举相遇,此后同为校书郎、左拾遗,因共同的政治理想(反对宦官专权、提倡轻徭薄赋)与文学追求(倡导新乐府运动)结为终生挚友。虽因官职调动聚少离多,但梦中相会成为他们缓解思念的重要方式。

元和四年(809年),元稹出使梁州(今陕西汉中),白居易在长安与友人游曲江、慈恩寺时,忽忆起远方的元稹,写下《同李十一醉忆元九》:“忽忆故人天际去,计程今日到梁州。”巧合的是,元稹当日恰好抵达梁州,当晚便梦到与白居易同绕曲江、慈恩院游赏,醒后写下《梁州梦》:“梦君同绕曲江头,也向慈恩院院游。亭吏呼人排去马,忽惊身在古梁州。”两人的诗作如同当面唱和,将现实中的思念与梦中的重逢完美融合,展现了“心有灵犀一点通”的深厚情谊。

二、元稹去世后的梦中追思

白居易与元稹梦中相会

太和五年(831年),元稹病逝于武昌(今湖北武汉),次年归葬咸阳(今陕西咸阳)。白居易虽与元稹阴阳相隔,但对他的思念并未随时间淡化。开成五年(840年),69岁的白居易大病初愈,某夜梦到元稹,醒来后悲痛难抑,写下千古悼亡名作《梦微之》。

诗中“夜来携手梦同游,晨起盈巾泪莫收”以梦境开篇,写两人梦中携手同游的场景,仿佛生前一般;“漳浦老身三度病,咸阳宿草八回秋”用“三度病”“八回秋”对比,突出自己年老多病与元稹墓草已生的时光流逝;“君埋泉下泥销骨,我寄人间雪满头”以“泥销骨”形容元稹的逝去,“雪满头”写自己的衰老,将生死相隔的悲痛推向极致;“阿卫韩郎相次去,夜台茫昧得知不”则以元稹之子阿卫、女婿韩郎的离世,进一步深化“死者长已矣,生者空余悲”的感慨,将对故人的思念融入日常细节,真挚动人。

三、梦中相会的文化意义

白居易与元稹的梦中相会,不仅是个人友情的体现,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“知音文化”的经典案例。他们的诗作中,“同心”“知音”“同游”等词汇反复出现,如白居易《赠元稹》中的“同心一人去,坐觉长安空”,元稹《酬乐天频梦微之》中的“念君怜我梦相闻”,都体现了两人超越世俗的精神共鸣。这种“生死不渝”的友情,也让“梦中相会”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表达思念的重要意象,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(如苏轼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》对亡妻的思念)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