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,其名称多源于节日习俗、文化寓意或历史演变,以下是最常见的别名及解读:
1. 重九节/双九节:源于《易经》“九”为阳数的设定,农历九月初九“两九相重”,故称“重九”;因日与月皆逢九,又称“双九节”。这是重阳节最基础的名称,直接体现其日期特征。
2. 登高节: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是登高祈福,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及“清气上扬、浊气下沉”的气候认知,寓意避灾祈福、高升长寿。唐代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诸弟》中“遥望兄弟登高日”即印证了这一习俗。
3. 菊花节:农历九月俗称“菊月”,菊花盛开,重阳节有赏菊、饮菊花酒的习俗。菊花象征长寿,古人在这一天品菊、咏菊,寄托对健康长寿的追求。
4. 茱萸节: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,茱萸香味浓,被认为能驱虫去湿、逐风邪。唐代王维诗中“遍插茱萸少一人”描述了这一习俗,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“茱萸节”。
5. 老人节/敬老节:1989年,中国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“老人节”;2013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》将其纳入法定节日,更名为“敬老节”。这一名称赋予重阳节尊老、敬老、爱老的新内涵,强调对老年人的关怀。
6. 祭祖节:重阳节与除夕、春节、清明、端午、七月半并称为中国传统“六大祭祖节日”,有祭祖祈福的传统。古人认为九月初九是“续命节”,通过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与感恩。
7. 女儿节:旧时重阳节有“归宁”习俗,出嫁的女儿需携带礼品回娘家探望父母,因此被称为“女儿节”。这一习俗体现了对女性及亲情的重视。
8. 踏秋节/晒秋节:重阳节正值秋季,民间有登高踏秋、户外赏景的习俗,故称“踏秋节”;部分地区还有“晒秋”传统,将农作物晾晒在庭院或屋顶,形成独特的秋日景观。
这些别名涵盖了重阳节的文化习俗、情感内涵与历史演变,展现了其作为传统节日的丰富性与多样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