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水学是中国传统环境智慧学,其核心围绕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,通过勘察地理环境、调整建筑布局,追求“天人合一”的理想状态。以下是看风水的核心原则:
1. 整体系统原则
风水学将环境视为以人为中心的整体系统,涵盖天地、山川、建筑、植被等要素,强调各部分相互联系、制约、依存。勘察风水时需宏观把握整体格局,避免“管中窥豹”(如仅关注房屋朝向而忽略周边山脉、水流的影响)。清代《阳宅集成》中的“阳宅须择好地形,背山面水称人心”即体现了这一原则。
2. 因地制宜原则
根据实际地理环境(地形、气候、土质、水源等)调整风水布局,使人与建筑适应自然。中国地域辽阔,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水策略:西北干旱少雨地区采用窑洞(朝南、保温防寒),南方山区则注重“顺山势而建”(避免陡坡、滑坡风险)。核心是“道法自然”,避免强行改造环境。
3. 依山傍水原则
山体是“大地的骨架”,可挡风寒、聚气;水域是“万物生机之源”,能提供生活用水、调节气候。风水学认为“山环水抱”的格局最吉(如北京故宫背靠燕山、面临金水河,形成“藏风聚气”的态势)。现代城市中,“依山傍水”可引申为“周边有绿化、水流或开阔空间”。
4. 观形察势原则
重视山形地势的“势”(远景,如山脉的起伏走向)与“形”(近观,如山体的厚实、积聚)。《阳宅十书》指出“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,其来脉气势更大,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”。好的山形应“起伏有致、连绵不断”(如“龙脉”),忌“孤峰突兀、断崖峭壁”;好的地势应“前低后高、开阔平坦”(如明堂需宽敞,以聚财气)。
5. 顺乘生气原则
“气”是风水的核心,指环境中的“生生之气”(如阳光、空气、水流带来的能量)。风水学认为“得气则兴,失气则衰”,需通过合理布局(如房屋朝向、门窗位置)引导“生气”入宅。例如,坐北朝南可迎接阳光、避开北风(阴风),使室内“生气”充盈。
6. 地质与水质检验原则
地质与水质直接影响健康与运势。地质上,需避开“急坡、滑坡地段”(易引发安全问题),选择“土质坚实、含丰富微量元素(如锌、钼、硒)”的土地(《山海经》记载“地质决定体质”)。水质上,需“清澈、甘甜、无异味”(《博山篇》主张“寻龙认气,认气尝水”,好的水质应“春不盈兮秋不涸”,忌“浑浊、腥臭、泛红”)。
7. 坐北朝南原则
中国传统建筑多采用“坐北朝南”,核心目的是“采光充足、避北风”。北方冬季寒冷,西北风盛行,坐北朝南可避开“阴风”(清末《地学指正》云“向西向北所受者凉风、寒风,谓之阴风,宜有近案遮拦”),同时迎接南方“暖风”(阳风),提升室内温度与舒适度。
8. 协调平衡原则
强调“中正环抱”“左右对称”的格局。例如,房屋布局需“左右有护卫(青龙、白虎山)”“后面有靠山(玄武山)”“前方有明堂(开阔地)”,忌“左右不平衡”(如东侧空旷、西侧高起,易导致家中是非、长子运势不佳)。现代建筑中,“方正户型”“对称布局”仍遵循这一原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