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伏天是中国传统历法中对一年中气温更高、潮湿闷热时段的统称,是夏季极端高温的核心阶段,民间素有“热在三伏”的说法。其本质是地表热量持续累积、湿度叠加效应及大气环流共同作用的结果,也是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出的气候规律。
“三伏”的日期计算逻辑
三伏天的起止时间由干支纪日法与二十四节气共同确定,具体规则如下:
初伏: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(天干中第7位的“庚”日,每10天循环一次)开始,持续10天;
中伏: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,持续10天或20天(若夏至与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,则中伏为20天;若有4个庚日,则为10天);
末伏:立秋节气后的之一个庚日开始,持续10天。
三伏天的总时长通常为30天(中伏10天)或40天(中伏20天),例如2025年三伏天为30天(7月20日至8月19日),而2024年为40天(7月15日至8月23日)。
“最热”的主要原因
1. 热量累积效应:夏至后,太阳直射点虽开始南移,但北半球白天仍长于黑夜,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仍多于散失的热量,热量持续累积至三伏天达到峰值。
2. 湿度叠加效应:三伏天正值夏季降雨集中期,东南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,空气湿度显著增大(南方部分地区相对湿度可达80%以上)。水的热容量远大于干空气,使得热量不易散发,加剧了“闷热感”(即“ *** 天”)。
3. 大气环流影响:七八月份,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北抬,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。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,天气晴朗少云,太阳辐射能不受阻碍地到达地面,进一步强化升温。
南北方气候差异
尽管三伏天是全国性的高温时段,但南北方因地理位置不同,呈现显著的气候差异:
北方地区:距海洋较远,水汽输送有限,以“高温干燥”为主(如华北、东北等地,三伏天相对湿度多在50%60%);
南方地区: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大,以“高温高湿”为主(如江南、华南等地,三伏天相对湿度常超过70%),体感温度更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