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朔日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上朔日

admin

上朔日是中国传统择日学中的凶煞日,源于对“阴阳与德俱尽”的忌讳,被视为诸事不宜的重要日子。其本质是通过干支组合与年月日的阴阳属性推导得出的特殊日期,与“朔日”(农历初一)并非同一概念。

二、上朔日的推导 ***

传统择日学中,上朔日的确定有固定规律:

上朔日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上朔日

1. 口诀法:遵循“阳年减一加亥,阴年加四带巳”的规则。例如,癸卯年(癸为阴),阴年加四得“丁”,带巳即为“丁巳日”;甲辰年(甲为阳),阳年减一得“癸”,加亥即为“癸亥日”。

2. 表格法:《玉匣记》等古籍直接列出各年份上朔日,如甲年癸亥日、乙年己巳日、丙年乙亥日、丁年辛巳日、戊年丁亥日、己年癸巳日、庚年己亥日、辛年乙巳日、壬年辛亥日、癸年丁巳日。

三、上朔日的忌讳事项

根据《堪舆经》《玉匣记》等传统典籍,上朔日的禁忌主要包括:

忌婚姻嫁娶:上朔日为“阴阳尽”的日子,传统认为易引发夫妻矛盾或家庭不和;若恰逢重日(如丁巳日,巳为阳极、亥为阴极,重日加重不吉),更忌设宴或举行仪式。

忌远行出游:“巳”字字形似曲折道路,象征路途波折;且巳五行属火,克制代表金钱的“辛金”,易导致财物损耗或行程延误。

忌开仓动土:春季(辰月)遇巳、酉、丑日(如三月初十丁巳日)为“五虚日”(四时绝辰),传统认为此时开仓、修造或动土会损耗财物、破坏运势。

忌宴会聚会:上朔日易引发争执或怄气(如“上朔不宴客,宴客就怄火”的民间说法),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。

四、上朔日的文化内涵

上朔日的禁忌源于古代对“天人感应”的信仰,将日期与阴阳五行、天干地支结合,认为特定日期的气场会影响人的运势。这种观念虽带有传统迷信色彩,但本质是古人对生活的经验,至今仍在部分地区的民俗中保留,如重要活动前查阅黄历“避上朔”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