庚申日是中国古代干支纪日法中的重要日子,由天干“庚”(属阳金)与地支“申”(属阳金)组合而成,为六十甲子循环中的第57位。其本质是古人通过天干地支配合记录时间的方式,每60天循环出现一次。
二、庚申日被视为大凶日的原因
庚申日的“大凶”属性主要源于道教文化中的“三尸神”信仰,结合其“金旺克木”的五行特性,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:
1. 三尸神上天禀恶之说
道教认为,人体内有“三尸神”(上尸彭倨、中尸彭质、下尸彭矫),分别寄居于头部、腹部、足部,主掌人的私欲、食欲、。每逢庚申日,三尸神会趁人熟睡时离开身体,前往天庭向司命神报告此人的罪过(包括善恶、过错大小)。司命神会根据报告削减人的“寿算”(寿命),过错大的减一年(一纪),过错小的减一天(一算)。这种“上天告状”的说法让人们将庚申日与“厄运”“减寿”关联,视为不吉。
2. 金旺克木的五行影响
庚申日属“金”,且为“建禄”(日主庚金坐申金,禄地旺相),金性刚硬、肃杀。在五行生克中,金克木,而“木”主生机、仁慈、健康。庚申日金旺,易克制木性,象征“生机受损”“灾祸易生”。传统命理认为,这种五行组合可能导致人情绪急躁、易与人冲突,或遭遇意外伤害,故被视为凶日。
3. 传统习俗中的禁忌强化
民间认为庚申日需“躲秋燥”“忌熬夜”“忌过辣”:
躲秋燥:庚申日多为秋季(如2024年8月24日为庚申日,正值出伏),秋燥之气旺盛,易引发咳嗽、皮肤干燥等不适,需避免长时间外出(尤其避免去山上等风大的地方);
忌熬夜:传统认为庚申日熬夜会“伤阴”“损元气”,加重金旺对身体的影响,易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、免疫力下降;
忌过辣:秋季本就干燥,过辣食物会加重“上火”(如咽喉肿痛、便秘),与庚申日的“收敛”之气相悖。
这些禁忌进一步强化了庚申日的“凶”印象,提醒人们在当日注意养生、规避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