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作为中原文化核心区,结婚风俗融合传统礼仪与地域特色,涵盖婚前准备、婚日仪式、婚后礼节三大环节,各地虽有差异但整体脉络一致,核心围绕“吉祥如意”“早生贵子”“家庭和睦”展开。
一、婚前:提亲、定婚与筹备
1. 说媒:传统上需由媒人牵线(雅称“月老”“红娘”),即使自由恋爱也需媒人“说合”,以示婚姻顺遂。媒人有“成不成,三两瓶”的说法,即无论成否都能收到酒席邀请。
2. 合婚:又称“合八字”,通过双方生辰八字(年月日时)判断是否相合,避免“大相不搁”(如属相相冲)。现代虽淡化,但仍有人借“八字不合”作为退婚托词。
3. 定婚:分为“小见面”(初步接触,男方给女方小额见面礼)和“大见面”(正式定亲)。大见面需设“定亲宴”,男方送“彩礼”(现金或金银首饰、衣服),女方回赠“腰带”(拴心之意)、“西装”等。彩礼金额多为吉祥数(如6600元、8800元,寓意“六六大顺”“财气发”)。
4. 择日子:又称“看好”,由男方选黄道吉日,过去多选腊月(农闲),现多为“五一”“国庆”等节假日。日期确定后不宜更改。
5. 筹备细节:婚前一个月,男方需为女方购买多套婚礼衣服、首饰;双方家人商量婚礼细节(如流程、人数、菜单)。部分地区有“压箱”习俗(女方将陪嫁物品锁入箱中,男方不得提前查看)。
二、婚日:迎娶与仪式
1. 迎亲:新郎需早上去迎亲(“越早越有福气”),娘家人通常“关门拒婿”,新娘女友会“拦门”(讨要红包、藏新鞋),待新郎满足要求后才放行。新娘的弟弟或侄子“把轿门”(拿着陪嫁柜子钥匙),男方需给“把轿门”红包,否则新娘不下轿。
2. 上轿与途中:新娘上轿(车)时,双脚不能着地(避免“沾娘家土”),由新郎抱起放入轿(车)中。前往男家途中,迎亲队伍放鞭炮,男方家人向新娘撒干草、彩纸、糖、花生、枣、铜钱等(寓意“热闹”“早生贵子”)。
3. 进门与拜堂:新娘到男家门口,需踏铺地红毡进入(避免直接踩门槛)。拜堂顺序为“拜天地→拜高堂→夫妻对拜”,完毕后新娘“改口”喊男方父母“爸、妈”,男方家长给“改口费”(金额多为8002000元,寓意“发财”)。
4. 闹房:婚后当晚,宾友(尤其是晚辈)会“闹房”,传统方式有“耍笑新娘”“对吃吊苹果”“新娘点烟”,现多为“涂抹煤黑”(新郎、伴郎、新人脸上涂黑,越多越喜庆)。闹房遵循“三天不分大小”,长幼均可参与。
5. 特色习俗:
开封:女方带“随身饭”(肉、菜、馍、面条、饺子,饺子数量按新娘年龄定,捏饺子意为“捏住亲家嘴”,避免挑剔);新郎需“杀猪备礼”(“离娘肉”,感谢丈母娘养育之恩);女方亲友会“糟”新郎(画花脸、抹成黑脸包公)。
洛阳:新娘上轿时双脚不能着地,由新郎抱起;迎娶当日必须在中午12时前举行仪式(12时后视为不吉利)。
安阳:闹房有“三天不分大小”之说,婆家备“交杯酒”“子孙汤”(枣子汤,寓意“早生贵子”);夫嫂“扫床”唱喜歌(“左一轮,右一轮,闺女小子一大群”);洞房放“星宿灯”(彻夜通明,寓意“光明”);新房双枕装竹筷、被褥内装花生、红枣(寓意“早生贵子”)。
商丘:新人行拜礼时,可用鞋油、锅底灰涂抹新郎及其父母脸上(“越抹越有”,祝福长久);婚宴必有“王八汤”(象征“千年和美”“万年福禄”)。
南阳:传统“夜娶”(源于古代“昏礼”与抢婚习俗,避免被恶霸强抢);新娘出门时装哭(《发嫁歌》:“太阳出来一点红,千金姑娘上楼棚……”)。
信阳:迎亲在凌晨或午夜;新娘需“开脸”(用线绞除脸上汗毛,由儿女双全妇女操作);新郎喝“龙汤”(整鱼或鸡肉烧制,掏出“封子”赏钱);新娘进喜堂步子要慢(寓意“稳当”);拜堂后喝“子孙汤”(枣子汤),夹块肉掷于床下(“喂虎狼怪物”,寓意“生子好养”)。
三、婚后:回门与礼节
1. 回门:婚后第三天(部分地区为第六天或第十二天),新郎新娘需回娘家(“三日回门”),当天返回婆家。娘家需设宴款待,新人拜见女方亲友,女方亲友会给新人红包。
2. 其他礼节:新娘婚后之一次给公婆端洗脸水,公婆会给“洗脸钱”;婚礼酒席多为“三八场”(八个热菜、八个凉菜、八个汤)或“八碗四”(八个热菜、四个凉菜),现多为丰盛的家常菜或酒店宴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