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的起源与“龙”的关联,是学界与民俗界的重要共识。其本质是上古先民对“龙”这一原始图腾的崇拜与祭祀,承载着华夏文明早期的自然信仰与文化基因。
一、龙图腾:吴越先民的精神标识
上古时期,南方吴越地区的先民以“龙”为核心图腾。他们相信自己是“龙的后裔”,通过“断发文身”的习俗模拟龙形,将自己装扮为“龙子”,以祈求龙祖的庇佑——这种习俗在《史记》《吴越春秋》等古籍中均有记载。龙对于吴越先民而言,不仅是部落的象征,更是风雨的主宰、生存的保障,因此祭祀龙祖成为部落最重要的集体活动。
二、端午:龙图腾祭祀的“吉日”
端午节的日期(农历五月初五)并非随意选定,而是与“龙”的天象密切相关。根据古代星象文化,仲夏端午时分,东方“苍龙七宿”(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)飞升至正南中天,处于全年最“中正”的位置,对应《易经·乾卦》中的“飞龙在天”——这一卦象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与吉祥的运势。先民们认为,此时祭祀龙祖,能借助龙的神力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,同时驱邪攘灾、保佑安康。
三、习俗中的“龙”印记:从图腾到节日
端午节的标志性习俗,均保留着龙图腾祭祀的原始痕迹:
龙舟竞渡:源于吴越先民在图腾祭中的“竞渡游戏”。他们用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(后发展为木板龙舟),在急鼓声中竞渡,既是娱神的表现,也是部落成员团结协作、展示力量的方式。
粽子:最初是投入水中的祭品,用于“饲龙”。传说蛟龙会窃食水中食物,因此人们用楝树叶包裹糯米(或黍米),外缠彩丝,做成“角黍”投入江中,既避免蛟龙抢食,也表达对龙祖的敬意。
五彩丝系臂:源自吴越先民“以像龙子”的文身习俗。古人认为,五彩丝象征龙的颜色(青、红、白、黑、黄),系在手腕脚腕上,能模拟龙子的特征,获得龙的庇护。
四、闻一多:端午起源于龙图腾祭的考证
学者闻一多在《端午考》《端午的历史教育》中,通过百余条古籍记载与考古证据,系统论证了“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”的观点。他指出,龙舟竞渡、吃粽子等习俗,均与龙图腾祭祀直接相关,且这些习俗的出现时间远早于屈原(战国时期)。在他看来,端午的本质是“龙的节日”,是上古先民对龙祖崇拜的集中体现。
端午节的“龙”属性,不仅是其起源的核心密码,更是华夏文明“龙图腾”文化的重要载体。从上古的图腾祭到如今的民俗节日,龙的精神始终贯穿其中,成为中华民族“团结、奋进、吉祥”的文化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