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,每年公历11月7日或8日交节,太阳到达黄经225°;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,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交节,太阳到达黄经270°。
2. 含义不同
立冬的“冬”意为“终了”,“立”表示开始,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,万物进入休养、收藏状态(如农作物收割后收藏入库、动物准备冬眠);冬至的“至”意为“极致”,表示冬天进入最寒冷的阶段,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昼最短、黑夜最长的一天(太阳直射南回归线),此后白昼逐渐变长,阳气开始缓慢回升。
3. 气候特点不同
立冬时节,我国南北温差逐渐拉大:北方地区风干物燥、万物凋零,部分地区已出现初雪(如东北),进入冬季景象;南方地区仍保持温暖(如华南),甚至有“十月小阳春”的宜人天气(民间指农历十月气温类似春天)。冬至时节,数九寒天开始(每九天为一个“九”,共九九八十一天),北半球气温持续下降,“冷在三九”(冬至后的第19至27天,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),北方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在0℃以下,南方大部在6℃至8℃左右,江南地区冬作物仍继续生长,华南沿海气温则在10℃以上。
4. 天文位置不同
立冬时,太阳直射点仍在向南移动(从赤纬16°19′逐渐向南),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继续减少,但地表仍有“积热”,所以初冬通常不会很冷;冬至时,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(南纬23°26′),这是其在南半球的最南位置,之后开始向北移动,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,但地面储存的热量仍在消耗,气温并未立即回升。
5. 习俗不同
立冬的习俗以“迎冬”“补冬”“储菜”为主:古时天子会率群臣到北郊迎冬,民间有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的说法(吃饺子、羊肉等温补食物),北方部分地区还有“储菜”习俗(储存大白菜、萝卜等过冬蔬菜);冬至的习俗以“吃饺子/汤圆”“数九”为主:北方地区有“冬至到,吃水饺”的习俗(认为饺子形似耳朵,可防耳朵冻伤),南方地区则有吃汤圆、赤豆糯米饭的习惯,此外还有“数九”记时(从冬至日起数九,记录天气变化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