压箱钱(又称“压箱脚”)是中国传统婚礼中的经典习俗之一,指女方父母在女儿出嫁时,将一定数额的钱财放入其嫁妆箱中的行为。这一习俗通常发生在男方送聘金、聘礼之后,是女方家庭为新婚夫妇准备的“婚前储备”。
二、压箱钱的起源与核心寓意
1. 起源:母亲的“救命钱”
古时,母亲为女儿准备压箱钱,本质是为其未来生活兜底——若女儿婚后遭遇患难、孤苦伶仃(如丈夫早逝、家庭变故),这笔钱可作为“应急资金”,保障基本生活。这一传统体现了娘家对女儿的深切关爱与保护。
2. 现代寓意:吉祥与富足的象征
随着时代变迁,压箱钱的含义逐渐从“应急”转向“祝福”。结婚时女方携带压箱钱进入男方家门,被视为“已有积蓄”的吉祥预兆,寓意新人婚后生活富足、共同积累财富。部分地区还有“压箱钱加倍”的习俗(如婆婆放入比压箱钱更多的金额),进一步强化“日子越过越红火”的美好期待。
三、压箱钱的传统习俗流程
1. 装箱准备:出嫁前一天,由新娘的嫂子或姐姐将嫁衣整齐装入箱子,再在嫁衣上方放置压箱钱(金额多为吉利数字,如333元、3333元,象征“生生不息”“长长久久”)。
2. 婆家回应:新娘到达婆家后,婆婆需向嫁妆箱中放入多于压箱钱数额的钱财(如女方压箱3333元,婆婆可能放6666元),寓意“婆家对新娘的重视与支持”,同时象征夫妻双方共同积累家庭财富。
3. 开箱仪式:嫁妆送达男方家后,男方会设宴款待送嫁妆的亲友。男方需向女方送嫁妆的人(如新娘的弟弟)支付“开箱封钱”(即“开门红包”),待对方满意后,方可打开嫁妆箱。这一流程既是对女方家庭的尊重,也增添了婚礼的喜庆氛围。
四、压箱钱的文化延伸
部分地区(如山西太原)有“压箱钱+回礼=9999元”的习俗,其中女方压箱钱与婆家回礼组合成“久久久久”,寓意新人婚姻长长久久、恩恩爱爱。压箱钱的数额通常根据家庭经济条件灵活调整,并无固定标准,关键是传递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