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登高望远:作为重阳节的核心传统活动,源于古人对“避灾”的信仰,后逐渐演变为亲近自然、锻炼身体的方式。金秋九月,天高气爽,人们携亲带友登高山、临高塔,既能欣赏秋景,又能寓意“步步高升”“避邪祈福”。
2. 赏菊与饮菊花酒: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的“菊月”,赏菊是节日的重要文化符号。古人认为菊花“延寿客”“不老草”,象征生命力,饮酒赋诗成为文人雅趣。菊花酒由菊花、糯米、酒曲酿制而成,传统做法需头年重阳酿制、来年饮用,寓意“延年益寿”。
3. 佩茱萸与簪菊花:茱萸被视为“驱邪草”,古人认为重阳插茱萸可“避难消灾”。方式包括佩带茱萸囊于臂膀、将茱萸插于头上,或 *** 茱萸香袋随身携带。菊花也被用于装饰,如插于门窗、簪于发间,增添节日氛围。
4. 祭祖与敬老:重阳节融合了“祭祖”与“敬老”的内涵。古代是“四大祭祖节日”之一,人们返乡祭奠先人,传承祖先文化;1989年我国将重阳定为“老人节”,倡导尊老、敬老、爱老,各地举办敬老宴会、文艺活动,为长者送去温暖。
5. 放风筝与转风车:南方部分地区有重阳放风筝的习俗,称为“放晦气”——将风筝放至高空后剪断丝线,寓意“晦气随风而去”。转风车则是通过转动风车带来“好运”,传统风车由八个风轮、蝙蝠(寓意福)、铜钱(寓意财)组成,象征“发、福、财”。
二、重阳节的传统食物
1. 重阳糕:又称“花糕”“菊糕”“五色糕”,是重阳节更具代表性的食物。“糕”与“高”谐音,寓意“步步高升”“寿高九九”。传统重阳糕为多层结构(如九层宝塔),上面点缀小羊(象征“重阳”)、小红纸旗(代替茱萸),内夹青果、小枣、核桃等干果,口感松软香甜。各地有特色变体,如上海松糕、蜜糕,福州九重稞。
2. 羊肉/羊肉面:“羊”与“阳”谐音,应重阳之典。羊肉性暖,富含蛋白质,适合秋冬进补,可 *** 爆、烤、涮、全羊席等。北方尤其流行“羊肉面”,白面象征“百减一为九十九”,寓意“九九之数”,面条绵长寓意“长寿”,汤头用羊肉慢熬而成,醇厚鲜美。
3. 糍粑:西南地区(如重庆、贵州)的重阳节传统食物,用糯米制成。做法分为软糍粑(糯米蒸熟捣烂,拌芝麻、白糖)和硬糍粑(糯米蒸熟后搓团,擀开加盐、花椒炸制)。软糍粑软糯香甜,硬糍粑咸麻香脆,象征“团圆”“圆满”。
4. 螃蟹:重阳节前后是螃蟹膏满黄肥的更佳食用期,有“秋风起,蟹脚痒”的谚语。传统吃法为“持螯切嫩姜”,即蒸蟹时绑好腹部朝上(防止蟹黄流失),蘸姜醋汁(中和蟹的寒性)。文人墨客常以吃蟹为乐,如郑板桥诗云“佳节入重阳,持螯切嫩姜”。
5. 菊花酒:重阳节的“吉祥酒”,由菊花、糯米、酒曲酿制,传统做法需添加地黄、当归、枸杞等中药,具有“延年益寿”的寓意。古时人们认为喝菊花酒可“祛灾祈福”,明清时期更为盛行,是重阳节不可或缺的饮品。
6. 栗子糕:北京特色重阳节食物,以栗子泥为主料。做法是将生栗子去皮蒸熟捣烂,分层 *** (底层为栗子泥,中间夹京糕片、澄沙馅,上层为栗子泥),表面用京糕片和青梅丝拼成图案,口感香甜软糯,寓意“甜蜜美满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