盘王节是瑶族最核心的传统节日,时间为农历十月十六日,主要由“勉支”瑶族(自称“勉”的瑶族群体)庆祝。节日起源与盘瓠神话相关,相传盘瓠(龙犬)助平王平定叛乱、娶得三公主,繁衍瑶族十二姓,后身亡,后人以此日纪念。传统仪式包括师公跳神祈祷、演唱《盘王歌》(长达3000多行的史诗,涵盖民族起源、历史与生产生活)、跳长鼓舞(用长鼓伴奏,动作刚劲,象征对祖先的缅怀)。现代盘王节逐渐演变为喜庆丰收、联谊的盛会,青年男女通过对歌、跳舞寻觅佳偶,各地瑶族也会举办大型庆典,如湖南江华的盘王节包含盘王雕像揭幕、民俗表演等活动。
2. 春节(全年最重要的节日)
瑶族春节称为“过年”,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筹备,持续至正月十五。筹备阶段有“打主意”(置办年货)、“磨豆腐”“杀年猪”等习俗;除夕当天,全家团聚吃团圆饭,敬祖先(摆放鸡、鱼、猪肉等祭品,焚香烧纸),贴红、黄、绿色春联(内容多为吉祥话);大年初一“出行”(燃放鞭炮,寓意驱邪迎祥),到水井“抢秧苗水”(象征新年秧苗茁壮成长),小孩“拿财”(讨要压岁钱,寓意进财),出嫁女儿回娘家“拜新年”;春节期间,青年男女走亲访友,通过“说媒”“对歌”寻找伴侣,部分地区举办“耕作戏”(模拟耕种场景,祈求丰收)。
3. 达努节(又称“祝著节”)
达努节是广西都安、巴马等瑶族聚居区的重要节日,时间在农历五月二十九日。传说起源于纪念瑶族女英雄密洛陀(或反抗土司压迫的斗争),节日当天,瑶民身着盛装聚集在广场,举行祭祀密洛陀仪式(摆放五谷、水果,焚香叩拜),随后开展对歌、赛马、射、打陀螺等活动。对歌是核心环节,青年男女以歌传情,歌词涵盖爱情、劳动、生活,现场氛围热烈;晚上,村民围着篝火跳长鼓舞、铜鼓舞,共享节日美食(如糯米粑粑、酸肉)。
4. 中元节(祭祖节日)
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四日,瑶族又称“鬼节”。当天,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祭品(鸡、鸭、猪肉、油炸豆腐、糯米粽),到祖先墓地或神位前摆放,焚香烧纸,燃放鞭炮,邀请祖先“享用”。祭品中,“鬼仔粑”(糯米粑粑捏成铜钱大小,戳在竹枝上)是特色,寓意“让鬼魂带走晦气,保佑家人平安”;祭毕,家人分食祭品,认为“祖先吃过的食物有福气”,能带来好运。
5. 老鼠年(特色小年)
老鼠年是部分瑶族地区(如湖南江华、蓝山)的传统节日,时间为农历十一月十一日深夜。节日源于祖先传说:古代瑶民因战乱躲进岩洞,饥饿难忍时,一只硕大山鼠闯入,被捕获烧熟食用,得以存活,后人以此日纪念。庆祝方式包括:避开 *** (认为当晚有 *** 在家不吉利),厨房事务由男人操办,用瑶语交谈;摆放老鼠肉(象征祖先救命之恩)、丰盛菜肴,次日凌晨吃“庚饭”(剩余饭菜,寓意年年有余)。
6. 罢稼节(丰收庆典)
罢稼节在农历正月初二,意为“庄稼收割完毕,冬耕冬种结束”,是瑶族庆祝丰收的节日。当天,家家户户宰鸡、杀鸭、做糍粑,全家人团聚饮酒,感谢祖先保佑丰收;部分地区举行祭祀庙王仪式(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);青年男女通过唱歌、跳舞增进感情,老人讲述丰收故事,传承劳动经验。
二、瑶族典型民俗
1. 服饰文化(绚丽多彩)
瑶族服饰因地域、支系不同差异较大,但整体以“色彩鲜艳、刺绣精美”为特色。湘南瑶族男子穿布扣对襟齐领布衫(长短不一)、宽腿裤,头扎青布头帕;女子穿对襟或左衽齐领布衫(衣袖、衣脚加宽边,绣花卉图案)、长裤/百褶裙,头包2米长的青花布头帕(两端刺花纹,中间为方块图案)。湘西南新宁“八洞瑶”男子衣袖较长,头部用2.33.3米黑布缠成大盘;女子穿精蓝布礼褂(衣长袖大,腰束花带)、花裙(红、白、蓝布镶边)。隆回“花瑶”妇女服饰最为艳丽:上穿齐领对襟衣(袖口绣花纹)、衣边镶红布,头缠3.3米长的方格粗花布(两端垂挂丝线、宝珠、彩球),腰系10米长的圆筒腰带,下穿花裙(前后刺花、鸟、走兽图案),脚缠绣花纹的白布,戴金、银饰品。
2. 饮食特色(风味独特)
瑶族主食以大米为主,兼食玉米、红薯、杂粮;日常菜肴有黄豆、饭豆、南瓜、辣椒、家禽家畜(猪肉、鸡肉)等。特色饮食包括:打油茶(用油炒茶叶煎汤,加生姜、辣椒、食盐调味,冲泡炒米、炒豆、米花,具有驱寒、提神功效,是待客必备饮品);酢肉(冬至后将猪肉、鱼、野猪肉等切成小块,与炒脆的糯米粉、盐、辣椒、配料拌匀,密封在坛子里,下年食用,味道醇厚,是瑶民待客的上等佳肴);鸟盆酢(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用“鸟盆”捕捉候鸟,腌制而成,肉质鲜嫩,是款待贵客的特色菜)。
3. 居住习惯(因地制宜)
瑶族传统住房多为“干栏式”(适应山区地形与潮湿气候),分为“半边楼”“全楼”“四合院”三类。“半边楼”为五柱三间,两头附建偏厦,大门在屋头上层偏厦间,多为红瑶所建;“全楼”建于沿河或半山平坦地基,规模与“半边楼”类似,花瑶、盘瑶多居;“四合院”由四幢“全楼”合成,中间有方形庭院,仅为沿河富裕红瑶人家所居。湘西南“过山瑶”(游耕民族)传统住房为“栅屋”(用杉木条支撑,茅草或杉木皮覆盖,竹片围成),现多数瑶族已住上板壁屋、砖瓦屋,改善了居住条件。
4. 婚姻习俗(自由与传统结合)
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,招赘习俗较为普遍(无男孩家庭招婿上门,女儿有财产继承权,上门女婿受社会尊重)。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,通过“节日唱歌”“赶集对歌”“农闲串寨”等方式建立感情,双方合意后互赠信物(如银饰、手帕、花带),征得父母同意后结婚。部分地区保留“说媒”环节,但以双方自愿为前提;婚礼中,新娘出嫁时要唱“哭嫁歌”(感谢父母养育之恩,表达对家人的不舍),新郎到女方家“接亲”时要经过“拦门酒”(考验新郎的诚意)。
5. 丧葬传统(多元信仰体现)
瑶族丧葬因支系不同而异:“勉支”(自称“勉”的瑶族)大都行土葬(用棺材装殓,选择风水好的坟地,埋葬时请师公做法事,超度亡灵);“布努支”(自称“布努”的瑶族)过去兴岩葬(将棺材放入岩洞,认为“岩洞是祖先的家”),现改为土葬;“拉珈支”(自称“拉珈”的瑶族,如广西金秀)成年人行火葬(将遗体火化,骨灰装入坛子埋葬),未成年人行土葬,婴儿行挂葬(将婴儿遗体挂在树上,认为“婴儿灵魂尚未成熟,需回归自然”)。连南八排瑶有“游尸葬”习俗(将尸体绑在椅子上,抬着“游尸”至墓穴,认为“让死者看看家乡的山水”)。
6. 民间艺术(丰富多彩)
瑶族民间艺术以歌舞和工艺为核心。歌舞方面,长鼓舞(用长鼓伴奏,动作刚劲有力,分为“单人舞”“双人舞”“群舞”,象征对祖先的缅怀与丰收的喜悦)、铜鼓舞(用铜鼓敲击节奏,配合舞蹈,动作粗犷,是祭祖或喜庆活动的重要节目)、伞舞(女子持伞起舞,动作轻盈,象征“风调雨顺”)、盘鼓舞(踩着盘子跳舞,考验平衡能力,寓意“生活稳定”)是代表性舞蹈。工艺方面,刺绣(构思精巧,针工精细,图案多为花卉、鸟兽、几何图形,用于装饰衣服、头帕、围裙,是瑶族妇女的“必修课”)、挑花(用彩色丝线在布上挑出各种图案,如“双龙戏珠”“凤凰牡丹”,色彩鲜艳,富有民族特色)、编织(用竹子编织竹篮、竹筐、斗笠,实用且美观)、雕刻(用木头雕刻神像、家具花纹,工艺精湛)是代表性工艺,其中“盘王大歌”“江华瑶族长鼓舞”“瑶族谈笑”“花瑶呜哇山歌”“花瑶挑花”入选湖南省之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