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汉时期,汝河一带瘟魔肆虐,百姓深受其害。青年恒景的父母因瘟疫去世,他自己也险些丧命。病愈后,恒景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害,历经艰辛寻得东方仙长费长房。仙长被其诚意打动,传授降妖剑术并赠予降妖宝剑,恒景日夜苦练,终成武艺高强之人。
九月初九前夕,仙长告知恒景瘟魔将于当日再现,命其返回家乡除害,并赠茱萸叶、菊花酒,密授避邪之法。恒景回到家乡,带领乡亲登至附近高山,将茱萸叶分给大家佩戴,每人饮一口菊花酒。中午时分,瘟魔冲出汝河,刚到山下便被茱萸香气与菊花酒气逼停,脸色骤变。恒景趁机持剑冲下山,几个回合便将瘟魔刺死。
此后,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习俗便在汝河两岸流传开来,茱萸、菊花酒也成为驱邪必备之物。这一传说被南朝梁人吴均收录于《续齐谐记》,成为重阳节起源的重要典故。
其他相关传说
戚夫人侍女传播习俗: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,其身边侍女被赶出皇宫,流落民间嫁与贫民。她仍保留着宫中每年重阳求长寿的习俗,邻里见状纷纷效仿,此习俗遂在民间广泛传播。
陶渊明与重阳:东晋诗人陶渊明在《九日闲居》序文中提到“爱重九之名”,描绘了秋菊盈园、持醪(酒)而无可奈何的场景,以“空服九华(菊花)”寄怀。其诗文使重阳节的文化内涵更添文人雅趣,成为重阳节的重要文化符号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