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姓是多源流姓氏,主要源自姬姓、嬴姓、子姓及少数民族汉化改姓,具体如下:
1. 源于姬姓(主流起源)
春秋时期,晋国大夫狐鞫居(姬姓唐叔虞后裔,因居犬戎部落改姓狐)的封邑在“续”(今河北涿州一带),死后谥号为“续简子”(世称“续简伯”)。其子孙以先祖谥号中的“简”为姓,是为简姓正宗,得姓始祖即为续简伯。这一支简氏早期聚居于范阳(今河北涿州),后逐渐扩散至全国。
2. 源于嬴姓
春秋时期,秦国大夫蹇叔(嬴姓)的后裔中,有人以先祖名字中的“蹇”为姓,后因同音改“简”,称简氏,是为咸阳简氏。
战国时期,秦国君主秦简公嬴悼子(公元前414前400年在位)的庶系子孙,以先祖谥号“简”为姓,是为秦川简氏。
3. 源于子姓
殷商晚期,商王简侯主简(子姓)的后裔,以先祖名号中的“简”为姓,形成简姓的一支。
4. 源于少数民族汉化改姓
满族托里氏(满语“神镜”,世居黑龙江沿岸):满洲镶白旗人托里·简泰(云骑尉)后裔,以先祖名字首音谐音改“简”,是为河北易县简氏。
满族关佳氏(祖先为东汉末年被鲜卑掳掠的汉族,世居辽宁辽阳):清嘉庆皇帝的简嫔(关佳·拜唐阿德居之女)后裔,以先祖母封号“简嫔”改“简”,是为河北易县简氏。
元代,成吉思汗(铁木真)后裔中,铁穆氏宰相家族因避朱元璋追杀,改“简”等姓,其中一支迁至南方。
5. 源于检姓改姓
汉代句章尉检其明(检姓,读音与“简”同)因避讳改“简”,其后代以“简”为姓,壮大简氏家族规模。
二、简姓的历史发展
1. 早期聚居与郡望形成
简氏早期以范阳(今河北涿州)为核心繁衍地。三国时期,魏国黄初中改“涿郡”为“范阳郡”,简姓遂以“范阳”为郡望。汉代有简卿(博学多才,受《尚书》于卫宽),三国蜀汉有简雍(昭德将军,随刘备入川,以能言善辩著称),均为范阳简氏代表人物。
2. 播迁历程
晋代:晋统一天下后,因战乱简氏南迁,散居南海、靖安、新喻、东管、马平等地。
宋代:宋室南渡,简氏避乱迁至福建宁化,后游南剑州、建宁府,乾道二年(1166年)迁至上杭,九世德润入赘南靖张家,成为洪源开基祖;其子孙进一步迁至广东潮阳、番禺等地,形成粤东岭南支。
明清至今:五代之前,简氏已逐渐南迁,部分直接徙入广东,有的由赣入闽再分支至广东,成为广东大姓。台湾简氏多从福建南靖迁居,成为台湾重要姓氏之一。
三、简姓传统文化
1. 郡望与堂号
郡望:主要为范阳郡(今河北涿州及北京昌平、房山一带)、涿郡(春秋燕国涿邑,秦代上谷郡,汉代置涿郡)。
堂号:
范阳堂:以郡望立堂,纪念简氏发源地。
德感堂:宋代简士杰任清江司礼参军时,不设科条、重教化,百姓不忍犯罪,后升贺州知州,家族以此为荣。
2. 宗祠楹联
四言通用联:“姓启简伯;望出范阳”(概括起源与郡望)、“猷赞蜀幕;德重明廷”(颂扬简雍辅佐刘备、简芳执法严明的功绩)。
六言通用联:“殷商鼻祖源起;中国状元之一”(上联指简狄为殷商始祖,下联指南汉状元简文会,为中国历史上之一个状元)。
七言通用联:“竹报平安多吉兆;门迎瑞日显祥和”(镶嵌“简”字的析字联)、“贯通五经称孝子;历令三县守清廉”(颂扬简卿学识与简而廉的孝行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