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春后天气并非立即开始变暖,“乍暖还寒”是核心特征
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,标志着寒冬即将过去、春季即将来临,但气温回升是一个渐进过程,且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,天气变化剧烈。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“冷暖交替”的过渡阶段,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,一旦冷空气南下,气温可能骤降,甚至出现雨雪天气。例如,2014年立春时节,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经历25℃以上的“小阳春”,随后气温骤降18℃,更低气温降至0℃以下,局部出现雨雪冰冻。立春后仍需注意保暖,不能过早减少衣物。
立春天气的主要特点
1. 气温:乍暖还寒,昼夜温差大
立春后,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,白昼渐长,气温总体呈回升趋势,但冷暖空气势力相当,导致气温波动剧烈。白天阳光充足时,气温可升至10℃以上,让人感觉“暖风熏得游人醉”;但早晚气温仍较低,常相差10℃以上,尤其是北方地区,仍有“春寒料峭”的感觉。立春是所有节气中寒冷程度排在第三位的,气象学上“入春”(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≥10℃)的标准尚未达到,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冬季。
2. 降水:逐渐增多,天气多变
立春后,随着暖湿气流开始活跃,降水较冬季有所增加,但分布不均。冷暖气团交汇频繁,易出现多种灾害性天气,如大风、暴雨、沙尘、雷暴、阴雨寡照等。例如,春季北方地区常因风力较大出现沙尘天气,南方地区则可能出现持续阴雨,导致“倒春寒”(气温骤降影响作物生长)。
3. 物候:万物开始萌动
立春有三候:“一候东风解冻”,东风送暖,大地逐渐解冻;“二候蛰虫始振”,冬眠的虫类在洞中苏醒;“三候鱼陟负冰”,河里的鱼群游至水面,仿佛要破冰而出。这些物候现象标志着大地从冬季的沉寂中苏醒,万物开始进入生长阶段。
4. 地域差异显著
我国幅员辽阔,立春天气因地域不同差异较大:华南地区因纬度低、气温高,立春节气可作为春天的开始;东北、西北地区入春晚,通常要到清明前后才进入春季;华北地区在春分前后入春;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惊蛰前后入春;西南地区则在雨水节气前后入春。南方入春早,北方入春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