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(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)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“九月中,气肃而凝,露结为霜矣”,《二十四节气解》也提到“气肃而霜降,阴始凝也”,均说明其核心含义是天气逐渐变冷,露水凝结成霜,标志着秋季向冬季的过渡。
“霜降”的字面含义解析
“霜降”并非指“降下霜”,而是大地即将产生初霜的现象。霜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在地面或地物(如植物、土壤)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疏松冰晶,需要满足两个条件:一是地面或地物温度降至0℃以下,二是贴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一定阈值。“霜降”是古人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形象概括。
“霜降”的气候特征
霜降时节,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下降,昼夜温差达到一年中更大(有“寒露不算冷,霜降变了天”的谚语)。黄河流域此时开始出现初霜(“霜降始霜”是该区域的气候特征),树叶枯黄凋落(“草木黄落”),百草尽枯,呈现典型的深秋景象。我国幅员辽阔,霜日分布差异极大:青藏高原年霜日可达200天以上(夏季也有霜),东北及华北大部年霜日在100天以上,而福州以南及两广沿海年平均霜日不足1天,西双版纳、海南等地全年无霜。
“霜降”与其他概念的区别
需明确“霜”与“霜冻”的差异:霜是自然形成的冰晶现象,而霜冻是温度剧降导致作物受到伤害的现象(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、生育期而异),二者无必然联系——发生霜冻时不一定有霜,有霜时也不一定会发生霜冻。“早霜”(秋季之一次霜,又称“菊花霜”,因此时菊花盛开)与“晚霜”(春季最后一次霜,又称“终霜”)的间隔期为“无霜期”,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气候指标。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