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谁

admin

战国四大名将是中国战国时期(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)四位极具代表性的军事统帅,因《千字文》中“起翦颇牧,用军最精”的概括而广为人知,分别来自秦国和赵国,代表了战国实战的更高水准。

1. 白起(秦国)

白起(?公元前257年),郿县(今陕西眉县常兴镇)人,秦昭襄王时期名将,以“歼灭战大师”著称。他一生历经70余战,未尝败绩,核心战绩包括:伊阙之战(公元前293年)以避实击虚战术全歼韩魏联军24万,彻底扫平秦军东进障碍;鄢郢之战(公元前279前278年)率军攻破楚国都城郢(今湖北江陵西北),焚毁楚王祖庙,迫使楚国迁都陈(今河南淮阳),楚国从此一蹶不振;长平之战(公元前260年)采用佯败诱敌、分割包围战术,歼灭赵军45万(其中坑杀降卒40万),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、规模更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,赵国精锐尽失。白起因功被封为“武安君”(意为“能抚养军士、战必克、得百姓安集”),但其功高震主,最终因与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赵问题上发生分歧,被赐剑自刎。

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谁

2. 王翦(秦国)

王翦(?公元前220年),频阳(今陕西富平东北)人,秦始皇时期名将,秦国统一六国的核心功臣。他善于把握战机,注重以优势兵力歼灭敌人,且深谙为臣之道。主要战绩有:灭赵之战(公元前229年)利用赵国旱灾、李牧与赵王矛盾,用反间计使赵王杀害李牧,随后率军攻破邯郸,俘赵王迁,灭赵;灭楚之战(公元前224前223年)针对楚国地广人众的特点,坚持请求秦王嬴政给予60万大军(而非李信的20万),采用“以逸待劳”战术,坚守壁垒不与楚军正面交锋,待楚军撤退时发起致命一击,最终灭楚;此外还平定了百越(今江南地区,设会稽郡)、灭燕(公元前222年攻取蓟城,俘燕王喜)、灭齐(公元前221年突袭临淄,齐王建降),助秦完成统一。王翦功成后急流勇退,告老还乡,得以善终。

3. 廉颇(赵国)

廉颇(?公元前243年),柏仁(今河北隆尧)人,赵国晚期名将,以“勇猛善战、防守稳固”闻名。他一生历经多次重要战役:鄗代之战(公元前251年)率军抵御燕国入侵,大破燕军主力,俘燕将栗腹,乘胜追击攻占燕国五座城池,因功被封为“信平君”, *** 赵国相国;长平之战前期(公元前260年)代替赵括指挥赵军,采取坚守策略,成功抵御秦军进攻,使秦军三年未能前进一步;邯郸保卫战(公元前259前257年)配合魏国信陵君的援军,击退秦军,保住了赵国都城邯郸。廉颇虽战功赫赫,但晚年因与赵悼襄王产生矛盾,被迫逃亡魏国、楚国,最终客死他乡。他与蔺相如“负荆请罪”的故事,成为后世“将相和”的经典佳话。

4. 李牧(赵国)

李牧(?公元前229年),柏仁(今河北隆尧)人,赵国末期的“顶梁柱”,以“攻守兼备、擅长骑兵作战”著称。他长期驻守赵国北部边境,抵御匈奴入侵:匈奴之战(公元前244年左右)采用“诱敌深入、围而歼之”战术,以步兵大兵团全歼匈奴骑兵10万,一战解决了赵国边境十几年的匈奴威胁,开创了中原国家大规模围歼游牧民族骑兵的经典战例。抗秦之战(公元前234前229年)多次击败秦军进攻,尤其是在宜安之战(公元前234年)中大破秦军,因功被封为“武安君”。但赵王迁后期中了秦国的反间计,听信郭开谗言,杀害了李牧,导致赵国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,随后秦国轻易灭赵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