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于每年公历10月23—24日交节。其名称源于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“九月中,气肃而凝,露结为霜矣”的记载,反映了此时天气渐冷、昼夜温差增大,近地面水汽遇冷凝华成霜的气候特征。需注意的是,“霜降”并非表示进入该节气就会降霜,而是指气温降至足以使露水凝结为霜的程度。气象学上,秋季出现的之一次霜称为“早霜”或“菊花霜”(因此时菊花盛开),而春季的最后一次霜称为“晚霜”或“终霜”,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即为“无霜期”。
霜降的主要习俗
吃柿子:霜降时节,柿子完全成熟,挂满枝头。民间认为吃柿子可御寒保暖、补筋骨,甚至有“霜降吃丁柿,不会流鼻涕”的说法。部分地区的老人还会提醒孩子,若霜降不吃柿子,整个冬天嘴唇可能会裂开。
赏菊:古有“霜打菊花开”之说,霜降前后正是秋菊盛开的旺季。此时民间会举办菊花会,摆放百盆名品菊花,人们赏菊饮酒、赋诗泼墨,以表达对菊花的崇敬。北京文人多在天宁寺、陶然亭等地举行菊花会,成为秋日雅事。
登高远眺:霜降时节接近重阳节,登高是传统习俗之一。登高不仅能增强体质、促进血液循环,还能极目远眺,欣赏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的秋景,同时陶冶情操、舒缓心情。
进补:民间有“一年补透透,不如补霜降”的谚语,认为霜降是秋冬进补的关键时期。此时宜食用滋阴润肺、健脾养胃的食物,如煲羊肉、迎霜兔肉、鸭子、牛肉等,以补充能量、抵御寒冷。
送芋鬼(地域性习俗):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“送芋鬼”的习俗。人们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,放入干柴点燃,待瓦片烧红后,将热芋头放入塔中,再将瓦片推倒并丢至村外,以此辟凶迎祥,祈求生活平安。
其他习俗:山东烟台等地有霜降西郊迎霜的做法;壮族霜降节有敬牛(让牛休息三天)、纪念抗倭英雄瓦氏夫人等内容,青年男女也会趁农闲发展感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