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子是中国传统干支纪年法中的核心组合,由天干之首“甲”与地支之首“子”相配而成,标志着干支循环的起点。天干有10个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,地支有12个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,二者按固定顺序两两组合,共形成60个不同的干支对,称为“六十甲子”。甲子作为六十甲子的之一个组合,象征着时间的循环起始,后续依次为乙丑、丙寅……直至癸亥,完成一个完整周期。
二、一个甲子的时间长度
一个甲子对应的时间周期为60年。这一周期的确定源于天干与地支的最小公倍数:天干循环周期为10年,地支循环周期为12年,二者最小公倍数为60年。当天干“甲”再次与地支“子”相遇时,需经过60年的循环,此时又回到“甲子”年,开启新一轮干支纪年。
三、甲子年的判定与实例
甲子年是干支纪年中循环的起始年,其对应公历年份的计算公式为:60x + 4 = y(x为自然数,y为公历年份)。例如,当x=33时,y=60×33+4=1984,故1984年为甲子年;依次类推,1924年(x=32)、2044年(x=34)等均为甲子年。
需要说明的是,干支纪年的分界点存在两种传统说法:史书纪事以春节(正月初一)为界(如1984年2月2日春节至1985年2月19日除夕为甲子年),术数领域以立春为界(如1984年2月4日立春至1985年2月4日立春为甲子年)。无论哪种分界,1984年2月5日至1985年2月3日均完整属于甲子年。
四、历史上的甲子年举例
根据干支纪年循环,历史上的甲子年包括但不限于:汉安帝延光三年(公元124年,官方正式确认的之一个甲子年)、公元1924年(近代常见甲子年)、公元1984年(当代最近的甲子年)、2044年(即将到来的甲子年)等。这些年份均为干支循环中的重要节点,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时间印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