满族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,其风俗习惯涵盖饮食、服饰、居住、礼仪、节日、婚嫁、生育等多个方面,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。
1. 饮食习俗
满族传统饮食以小米、高粱、玉米、大黄米等为主,擅长 *** 黏食(如黏豆包、苏叶饽饽、豆面卷、油炸糕)和小肉粥(猪肉丁加黄米/粳米熬制)。冬季耐储存的酸菜(大白菜腌制)是家家户户的必备蔬菜,常与白肉、粉条搭配成“酸菜白肉”食用。肉类以猪肉为主,经典菜品有白肉血肠(白水煮猪肉切片,猪血灌肠切片,蘸作料食用)、手把肉(带骨猪肉煮熟,手抓蘸盐)、酱肉(瘦肉卤制晾干)等。点心方面,萨其玛(满语“狗糖缠”,甜糯香酥)、绿豆糕、驴打滚等深受喜爱,其中萨其玛已成为全国知名糕点。
2. 服饰习俗
满族服饰具有强烈的民族辨识度。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代表饰,下摆宽大、不束腰,领口、袖口和衣边绣有花边,适合北方寒冷气候;男子穿长袍马褂,马褂为短衣(袖长过肘),便于骑射,后来演变为礼服。旗头是满族妇女的隆重发式,类似扇形,用缎、锦等材料制成,附有绢花,常用于婚礼或节日;旗鞋鞋底脚心装有木制高底(三寸左右),走起路来姿态优美,且满族妇女无缠足陋习。男子戴凉帽(麦秸编制,夏季)或暖帽(皮毛 *** ,冬季),妇女戴坤帽(彩缎面,帽檐上翘,饰金银饰品)。
3. 居住习俗
满族传统民居多为三间或五间,中间开门,分东、西屋(卧室)。卧室内设万字炕(南、西、北相连的火炕),取暖烧饭共用,西炕为“佛爷炕”,供奉祖宗板子,严禁坐卧或堆放杂物。正房前设索伦杆(木杆顶端有锡斗),内放粮食、碎肉,供鸦雀食用,象征祭天祭神。窗户用纸糊(外糊内贴),房梁上悬挂悠车(桦树皮或椴木 *** ,内垫谷糠或小米枕头),婴儿睡悠车,母亲摇动摇篮曲哄睡。富贵人家住四合院,院墙用砖砌,大门两侧有影壁(雕有“龙凤呈祥”等图案)。
4. 礼仪习俗
满族注重礼节,打千礼(男性:弹下箭袖,左膝前屈,右腿微弯,左手扶膝,右手下垂,问安)、抱见礼(平辈或晚辈对长辈:抱对方腰,长辈抚晚辈背)、蹲安礼(女性:双脚平行站立,双手扶膝半蹲,点头)是常见礼节。晚辈每日早晚向长辈问安,路上遇见长辈侧身微躬、垂手致敬,骑马时下马让路。家中长辈不动筷,晚辈不能动筷;吃饭时不能吧唧嘴,餐具不能碰出声响。
5. 节日习俗
满族节日多与汉族相同,但也有特色节日:颁金节(12月3日,纪念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“女真”为“满洲”,族庆之日);上元节(正月十五,挂彩灯、吃元宵,妇女“走百病”(结伴远足、走沙滚冰));二月二(“龙抬头”,院中撒灶灰成“龙”形,祈求风调雨顺,吃“龙须面”“龙鳞饼”,妇女不做针线活);端午节(吃粽子、划龙舟,与汉族相同);中秋节(吃团圆饭,供月:院内西侧摆屏风(挂鸡冠花、毛豆枝、鲜藕),屏风前摆八仙桌,供大月饼,妇女先拜);腊八节(煮腊八粥(黏高粱、小豆等八样粮食),泡腊八醋(醋泡蒜),分送亲友)。
6. 婚嫁习俗
满族婚嫁程序复杂,大致有通媒(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求婚)、放定(男方赠如意、钗钏等定礼)、纳彩(送衣服、绸缎、羊、鹅等礼物,议定婚期)、过箱(女方陪送嫁妆)、迎亲(新郎骑马/乘车迎亲,途中“插车”(新娘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车))、拜堂(拜北斗,象征拜天地)、坐帐(新娘在西炕坐帐,开脸(用线绞去汗毛)、换头型)、分大小(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,认辈分)、回门(婚后三日,夫妻回女方家)。婚后一个月,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(“住对月”)。
7. 生育习俗
满族重视生育,妇女怀孕视为吉事,但有诸多禁忌(如不能参加他人婚礼、不能侍奉祖先神、5个月不能去马棚、不能牵马、不能听说难产)。临产前向佛托妈妈(满族始祖神)祷告,求母子平安;产房不能在西屋,不能有玉器,男人不能进产房。孩子出生后,男孩门左挂弓箭(象征成为射手),女孩门右挂红布条(象征吉祥);洗三(出生第三天,用槐树叶、艾蒿煮水洗澡,亲友添盆(放铜钱、花生、鸡蛋),婴儿大哭视为吉利);抓周(周岁时,让孩子抓周(摆文具、玩具、食物等),预测未来职业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