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衣节起源于什么时候

admin

寒衣节的起源可追溯至周朝,其形成与发展融合了周代腊祭传统、《诗经》中的“授衣”文化及民间祭祀习俗。

1. 周朝腊祭:寒衣节的核心源头

周朝时,农历十月初一是重要的“腊祭日”,天子会率群臣举行隆重的迎冬仪式,礼毕后奖赏为国捐躯者及其家属,并为他们“送寒衣”,以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与关怀。这种官方行为带动了民间效仿,逐渐形成“十月一送寒衣”的早期习俗。

寒衣节起源于什么时候

2. 《诗经》“九月授衣”:习俗的文化铺垫

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中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”的记载,反映了周代九月开始筹备御寒衣物的生活智慧。但随着气候变迁,十月才真正进入寒冬,因此民间逐渐将“授衣”的时间调整至十月朔日(十月初一),既符合自然规律,也强化了对先人的关怀。

3. 宋代:习俗的具体化与普及

北宋时期,寒衣节的习俗进一步明确。据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,九月下旬市面上就开始售卖冥衣、靴鞋等祭祀用品,十月朔日当天,民众会将冥衣拿到坟前焚烧,称为“烧衣”;皇帝会向文武官员赏赐棉衣(“授衣”),形成“官方授衣、民间烧衣”的双重传统。

4. 明清:习俗的固化与传承

明代时,寒衣节的习俗更加规范化。据《帝京景物略》记载,十月一日当天,纸肆会 *** 五色纸衣(长尺余),标注逝者姓名辈分,家家户户会在夜间焚化冥衣,称为“送寒衣”;新丧者用白纸衣,哭声遵循“女十九声、男十一声”的规矩。清代则延续了这一传统,并增加了“烧包袱”(将冥衣、纸钱装入纸袋,写明收者信息)的习俗,使寒衣节的形式更加完善。

综上,寒衣节的起源以周朝腊祭为基础,融合了《诗经》的文化意象,经过宋、明、清等朝代的发展,逐渐成为以“送寒衣”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祭祀节日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