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水作为中国传统环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历经千年发展形成了众多流派,主流划分方式为形势派(又称峦头派)与理气派,二者均以“天地人合一、阴阳平衡、五行生克”为核心原则,但在理论侧重与实践 *** 上有显著差异。
一、形势派(峦头派):以地理形态为核心
形势派注重山川形势的实地勘察,强调“龙、穴、砂、水、向”五大要素(称为“地理五科”),主张通过地形走势寻找“生气凝聚”之地,实践性极强。其理论根源可追溯至汉代《葬经》中“葬者,乘生气也”的论述,唐代杨筠松(号救贫先生)完善了“觅龙、察砂、观水、点穴、立向”的完整体系,被称为“形势派祖师”。
核心理论:“负阴抱阳”“山环水抱必有气”,认为山脉(龙)是生气流动的骨架,砂(丘陵、岗阜)是屏障,水(河流、池塘)是生气输送的通道,穴是生气汇聚的焦点,向则是顺应生气方向的定位。
主要分支:
大峦头:着眼于宏观地理环境,如山脉走向、河流形态、地形高低等,操作 *** 包括“相土尝水法”(检测土壤质量与水质)、“山环水抱法”(选择被山脉环绕、水流回环的地形);
小峦头:关注住宅或墓穴周边的具体地形,主张“背山、向阳、面水、案山好”(背后有山遮挡寒风,前方有开阔水域或平地,左右有砂山护卫)。
代表人物及著作:杨筠松(《撼龙经》《疑龙经》)、曾文遄、廖禹、赖文俊(合称“杨派风水四公”)。
二、理气派:以数理哲理为核心
理气派以《易经》八卦、河图洛书为基础,融合阴阳五行、干支历法等理论,强调“人宅相扶,感应天地”,通过方位朝向、布居格局调整人与环境的“气场”契合度。其形成于宋代,因理论体系复杂、分支众多,成为风水学中流派最丰富的类别。
核心理论:以“气”为宇宙本原,认为“理”(数理、哲理)是气的运行规律,通过八卦、九星、干支等符号系统推算环境与人的吉凶关系。例如,认为宅运随时间变化(三元九运),不同时间段需调整方位以顺应气场。
主要分支:
八宅派:以八卦配八宅(东四宅:震、巽、离、坤;西四宅:乾、兑、坎、艮),强调“宅命配合”(个人命理与住宅方位匹配),主张东四命住东四宅、西四命住西四宅,以伏位、生气、延年等“八宅星”论吉凶;
三合派:以“天干地支阴阳五行”为核心,强调“龙、水、向”三合(龙合水、水合向、向合龙),采用“双山立向”(地盘双山系统)、“长生十二宫”(判断龙水旺衰)等 *** ,代表作有《地理直指原真》《地理五诀》;
玄空派:以“时间、空间、能量互换”为核心,通过“排龙立穴”(确定龙脉走向)、“飞星布盘”(排列九星飞星顺序)、“收山出煞”(调整方位避开凶煞)等 *** ,强调“理气与形势结合”,是理气派中较为成熟的分支;
命理派:以个人命理(八字、紫微斗数)为基础,强调“命主喜忌”(个人八字中需要的五行),通过调整宅内布局(如颜色、家具摆放)放大喜用神能量,达到改运目的,特点是“针对性强、见效快”。
代表人物及著作:蒋大鸿(《地理辨正注》)、章仲山(《地理辨正直解》)、沈绍勋(《沈氏玄空学》)、僧一行(《大衍历》《宅经》)。
三、其他补充流派
除上述两大主流派别外,风水学中还有江湖方术派,以民间信仰为基础,采用符镇、布局更改地运、种生基等方式化解风水不吉,属于非主流且缺乏理论体系的流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