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办年货:置办年货是春节的核心筹备活动,涵盖吃的(如糖果、腊味、生鲜)、穿的(新衣、新鞋)、用的(春联、福字、窗花)、送的(拜年礼品)等。不同地区有特色细节,如山西必买刷子和筷子,谐音“快发”;北方家庭会准备大量面食(馒头、饺子皮),南方家庭则注重腌制腊味(腊肉、腊肠)。这一习俗承载着对新年的期待,体现家庭团聚的温暖。
2. 扫尘:又称“掸尘”“扫房”,源于尧舜时代的年终大扫除习俗。民谚“腊月二十四,掸尘扫房子”,全家动手清洁房屋、庭院,擦拭器具、拆洗被褥,清除蛛网尘垢。其寓意是“除陈布新”,将过去一年的穷运、晦气统统扫出门,以整洁的环境迎接新年。
3. 贴年红:“年红”是春联、门神、横批、年画、“福”字的统称,是春节的视觉符号。春联起源于古代“桃符”(悬挂桃木板驱邪),宋代演变为红纸春联,内容多为吉祥话(如“天增岁月人增寿,春满乾坤福满门”);“福”字常倒贴,谐音“福到”;年画则以《福禄寿三星图》《老鼠娶亲》等为主题,增添喜庆氛围。
4. 祭灶: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举行,祭祀灶神(俗称“灶王爷”)。传说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一年的善恶,因此人们会在灶台上摆放糖瓜、清水、料豆等供品,其中糖瓜用来“粘灶王爷的嘴”,希望他“上天言好事,下地保平安”。祭灶后,全家开始准备过年。
二、除夕核心习俗
1. 年夜饭:又称“团圆饭”“团年饭”,是除夕夜最重要的一餐。家人团聚一堂,共享丰盛菜肴,菜品多有吉祥寓意:北方必吃饺子(形似元宝,象征“招财进宝”),南方多吃汤圆(象征“团团圆圆”);还有鱼(“年年有余”)、年糕(“年年高”)、鸡(“吉祥如意”)等。年夜饭不仅是美食的盛宴,更是亲情凝聚的时刻。
2. 守岁:又称“熬年”,除夕夜家人围坐,通宵不眠,等待新旧年交替的时刻(夜半子时)。守岁的习俗始于西晋,有“辞旧迎新”“驱邪避凶”的寓意。人们通过守岁,表达对过去一年的和对新一年的期盼,同时也有珍惜时光的含义。
3. 放鞭炮:除夕夜零点时分,家家户户燃放鞭炮(或烟花),噼啪声象征“驱邪避祟”“辞旧迎新”。鞭炮起源于古代“爆竹”(烧竹子发出巨响),唐代改为鞭炮,宋代开始流行纸制鞭炮。如今,放鞭炮虽因环保问题有所限制,但仍是中国春节更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。
三、拜年与社交习俗
1. 拜年:大年初一开始,人们穿着新衣,走亲访友,相互拜年。传统拜年礼仪为晚辈向长辈行跪拜礼(现代多改为鞠躬),长辈则给晚辈“压岁钱”(装在红包里,寓意“压祟”,保佑平安)。拜年不仅是亲友间的问候,更是维系亲情、友情的重要方式。还有“初一拜本家,初二拜岳家,初三拜亲戚”的传统顺序。
2. 逛庙会:流行于京津冀等地区,庙会以寺庙为中心,聚集了各种年货摊位(如糖葫芦、糖画、风车)、民俗表演(如舞龙、舞狮、杂技)和特色小吃(如驴打滚、豌豆黄)。庙会不仅是购物和娱乐的场所,更是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,体现了春节的热闹与喜庆。
四、特色民俗活动
1. 舞龙舞狮:新春佳节的重头戏,舞龙者手持龙身,随着鼓点舞动,象征“风调雨顺”“五谷丰登”;舞狮者装扮成狮子,通过跳跃、翻滚等动作,寓意“驱邪避灾”“吉祥如意”。舞龙舞狮常见于街头巷尾、庙会广场,是春节更具活力的民俗活动之一。
2. 逛花市:岭南地区(如广州)的传统习俗,春节前人们前往花市选购鲜花(如桃花、水仙、金桔),寓意“花开富贵”“大吉大利”。广州花市已有数百年历史,被列为广东省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,是岭南春节的独特风景。
3. 秧歌拜年:西北地区(如陕西、甘肃)的特色年俗,秧歌队先到庙宇敬神(祈祷风调雨顺),再到各家各户拜年,表演扭秧歌、跑旱船等节目,讨取“喜头”(如糖果、红包)。秧歌拜年将娱乐与祈福结合,体现了西北人民的热情与豪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