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,标志着孟秋时节开始,民间流传着大量与农业生产、气候特征相关的谚语,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与生活智慧。
1. 气候预测类谚语
这类谚语聚焦立秋后的天气趋势,是农民预判后续降水、气温的关键依据。例如:“早立秋,凉飕飕;晚立秋,热死牛”(以立秋时间的早晚判断后续气温,早立秋则凉意早来,晚立秋则高温持续);“立秋一场雨,遍地出黄金”(立秋下雨有利于农作物灌浆成熟,预示丰收);“一场秋雨一场寒,十场秋雨要穿棉”(秋雨过后气温逐步下降,十场秋雨后需穿棉衣御寒);“立秋晴一日,农夫不用力”(立秋晴朗则后续天气利于作物生长,农民无需额外操劳);“立秋无雨是空秋,万物历来一半收”(立秋无雨则干旱,影响作物收成)。
2. 农业生产类谚语
这类谚语围绕立秋后的农事活动展开,涵盖种植、管理、收获等环节。例如:“立了秋,挂锄钩”(立秋后杂草生长放缓,锄地次数减少);“立秋种芝麻,老死不开花”(芝麻适宜在立秋前种植,立秋后种植难以开花结果);“立秋摘花椒,白露打胡桃,霜降摘柿子,立冬打软枣”(不同果实的更佳采摘时间,体现时序与物候的对应);“立秋十八日,寸草结籽粒”(立秋后18天左右,杂草开始结籽,需及时除草);“七月不保墒,种麦打饥荒”(农历七月若不及时保墒,会影响小麦播种与收成)。
3. 生活智慧类谚语
这类谚语涉及立秋后的生活注意事项,贴近日常。例如:“立了秋,把扇丢”(立秋后凉意渐生,不再需要扇子);“立秋早晚凉,中午汗还淌”(立秋后昼夜温差加大,早晚凉爽、中午仍热);“立秋反比大暑热,中午前后似烤火”(立秋初期可能出现“秋老虎”,气温仍高);“七月半,八月半,蚊子嘴,快起钻”(农历七月半、八月半蚊子活跃,需注意防蚊)。
二、描写立秋的诗句赏析
古人以诗词记录立秋物候与心境,将自然变化与人生感慨融合,留下诸多经典篇章。
1. 刘言史《立秋》:“兹晨戒流火,商飙早已惊。云天收夏色,木叶动秋声”
诗中“戒流火”指农历七月暑气渐退,“商飙”为秋风。后两句以“云天收夏色”写天空由湛蓝转为澄明,“木叶动秋声”写梧桐叶飘落的声音,以细微的物候变化传递初秋到来的讯息,平淡中见敏锐,将“一叶知秋”的哲理融入画面。
2. 刘翰《立秋》:“乳鸦啼散玉屏空,一枕新凉一扇风。睡起秋声无觅处,满阶梧叶月明中”
诗人通过“乳鸦啼散”“玉屏空”的视觉描写与“一枕新凉”“扇风”的触觉体验,营造出空寂的秋夜氛围。“满阶梧叶月明中”以满地梧桐叶的静态画面,呼应“秋声”的动态,虚实结合,将“一叶落而知天下秋”的意境具象化。
3. 杜甫《立秋》:“始惊三伏尽,又遇立秋时。露彩朝还冷,云峰晚更奇”
“始惊”二字写出诗人对时节转换的猝不及防,“露彩朝还冷”写清晨露水寒冷,“云峰晚更奇”写傍晚云霞奇丽,通过朝昏对比,勾勒出初秋晨昏的微妙变化,平淡中见细腻,传递出对自然的敏锐感知。
4. 白居易《立秋夕有怀梦得》:“露簟荻竹清,风扇蒲葵轻。一与故人别,再见新蝉鸣”
诗中“露簟荻竹清”“风扇蒲葵轻”写初秋的清凉,“一与故人别”写离别之思,“再见新蝉鸣”写秋蝉初鸣,将自然之秋与人生之秋融合,以“新蝉鸣”反衬离别的孤寂,情感真挚而含蓄。
5. 范成大《立秋二绝·其一》:“三伏熏蒸四大愁,暑中方信此生浮。岁华过半休惆怅,且对西风贺立秋”
诗人将苦夏比作“四大愁”,以“暑中方信此生浮”表达对人生的感慨。末句“且对西风贺立秋”则以豁达的态度迎接秋节,用“西风”象征凉爽与希望,展现了宋代文人面对时序更替的哲学接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