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秋季第三个节气(公历9月79日交节),标志着暑热基本结束,天气逐渐转凉。夏季风被冬季风取代,冷空气南下带来降温,昼夜温差显著增大(可达10℃以上)。白天的气温可能仍达三十多度(尤其在南方或晴朗天气),但夜晚和清晨气温会降至二十度左右甚至更低,因此“白露”并非完全“不热”,而是“热”与“凉”的过渡阶段——处暑仍热,白露渐凉。
二十四节气白露的经典谚语
白露谚语多为劳动人民的气象规律与农事经验,涵盖气温、降水、农忙等内容:
1. 气温与昼夜变化
白露秋风夜,一夜凉一夜:白露时节,刮起秋风后,气温逐日下降,每晚都比前一天更凉,提醒人们注意添衣。
过了白露节,夜寒日里热:白露过后,昼夜温差加大,白天可能仍有暑热感,但夜晚气温明显降低,需防范着凉。
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:白露后不能再赤膊露体(尤其上半身),以免受凉;寒露后连脚部都要注意保暖,强调节气更替中的穿衣调整。
2. 降水与天气预测
草上露水凝,天气一定晴:清晨花草上的露水凝结成珠,说明夜间天气晴朗、无云,空气干燥。
草上露水大,当日准不下:若露水较多(尤其是叶片上有明显积水),预示当天不会下雨,适合户外劳作。
一场秋雨一场凉,一场白露一场霜:白露后的降雨会加速降温,甚至出现初霜,提醒人们关注天气变化,提前做好防寒准备。
3. 农事活动指导
白露早,寒露迟,春分的麦子正当时:华北地区种植冬小麦的更佳时间为春分前后,白露种麦过早(易受冻),寒露种麦过晚(影响产量)。
白露割谷子,霜降摘柿子:白露时节是谷子成熟的收割期,霜降前后则是柿子的采摘期,反映农作物的生长周期。
白露种高山,秋分种平川,寒露种沙滩:不同海拔的土地适合种植的时间不同——高山地区因气温低,白露就要播种;平川地区秋分播种;沙滩(低洼易涝地)则需等到寒露。
喝了白露水,蚊子撅了嘴:白露后,气温下降、湿度降低,蚊子活动减少,叮咬频率降低,是民间对季节变化的生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