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,进入白露后,冷空气“转守为攻”,白昼尚热但傍晚后气温快速下降,昼夜温差逐渐拉大,可达8℃至16℃(部分地区甚至超过25℃),民间有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凉一夜”“过了白露节,夜寒日里热”的说法,标志着天气从炎热向凉爽过渡。
2. 自然现象:露凝成“白”
此时气温下降,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,附着在花草树木的茎叶或花瓣上,经早晨阳光照射,晶莹剔透、洁白无瑕,故得名“白露”。这一现象是白露节气最典型的自然特征。
3. 物候特征:鸟类活动显季节转换
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:“一候鸿雁来”(鸿雁从北方飞往南方避寒)、“二候玄鸟归”(燕子等夏候鸟开始南迁)、“三候群鸟养羞”(百鸟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)。这些物候变化是古人判断季节转换的重要依据。
4. 气候关联:秋燥与多晴
白露时节,受冬季风影响,空气湿度降低,易出现“秋燥”现象,表现为口干、唇干、鼻干、咽干、皮肤干裂等症状;冷空气活动频繁,多为晴朗少云天气,利于农作物收获,但也有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秋淋(如陕西关中、陕南)或夏秋连旱,需注意防范。
二、白露节气的风俗
1. 收清露:民间养生“仪式”
古人认为露水是秋季的养生佳品,可“愈百病、止消渴、令人身轻不饥”,《本草纲目》《红楼梦》中均有提及收集露水的做法,民间也有“收清露”的习俗,将其用于泡茶、制药或直接饮用。
2. 饮白露茶:老茶客的“心头好”
经过夏季酷热,茶树在白露时节进入生长佳期,采摘的“白露茶”具有独特的甘醇清香味,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,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,民间有“春茶苦,夏茶涩,要喝茶,秋白露”的说法,深受老茶客青睐。
3. 吃龙眼:福州的传统“大补”
福建福州有“白露必吃龙眼”的习俗,认为白露时节的龙眼个大味甜、营养丰富,食用后可益气补脾、养血安神,有“大补身体”的功效。
4. 酿白露米酒:苏浙的“待客佳酿”
苏南、浙江一带有白露时节自酿米酒的传统,用糯米、高粱等五谷酿成,略带甜味,称为“白露米酒”。旧时乡下人家常将米酒待客,十年、二十年的陈酒仅在喜事时取出,寓意吉祥。
5. 祭禹王:太湖的“丰收祈愿”
太湖畔的渔民会在白露时节举行隆重的“祭禹王”活动,祭祀治水英雄禹王,同时祈求风平浪静、渔业丰收。活动中必演《打渔杀家》,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。
6. 采“十样白”:温州的“滋补习俗”
浙江温州苍南、平阳等地,人们会采集“十样白”(十种带“白”字的草药,如白芍、白芨、白术等),与乌骨白毛鸡或鸭子同煨,认为食后可滋补身体,适应秋季气候。
三、关于白露的谚语
1. 气温与天气类
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凉一夜”:形容白露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,天气转凉。
“草上露水凝,天气一定晴”:露水凝结说明夜间晴朗少云,次日多为晴天。
“喝了白露水,蚊子闭了嘴”:白露后气温下降,蚊虫活动减少。
2. 农事活动类
“白露天气晴,谷米白如银”:白露晴天有利于晚稻抽穗扬花和谷物晾晒,产量高。
“白露满地红黄白,棉花地里人如海”:白露时节棉花成熟,田间一片繁忙景象。
“白露种葱,寒露种蒜”:指导秋季蔬菜种植时间,白露适合种葱,寒露适合种蒜。
“抢秋抢秋,不抢就丢”:强调白露时节要及时抢收成熟的秋作物,避免因天气变化造成损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