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夏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关于立夏的传说故事

admin

1. 天文与季节意义: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,也是夏季的之一个节气,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5月5日至7日,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。在天文学上,它标志着春季结束、夏季正式开始,古人以“立”为“建始”、“夏”为“假(大)”诠释其内涵——“万物至此皆长大,故名立夏也”。

2. 气候特征:立夏后,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升高,南方地区(如华南)进入前汛期盛期,暴雨具有连续性、广泛性和猛烈性,“立夏小满,江满河满”是当地对雨季的生动描述;北方地区升温较快但降水仍少,多风干燥,易出现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。南方雨量和降雨频率显著增加,民间有“立夏下雨,犁耙高挂”的农谚,反映其对农业灌溉的重要性。

3. 物候现象:立夏分为三候:“一候蝼蝈鸣”,蝼蛄等昆虫开始在田间鸣叫;“二候蚯蚓出”,蚯蚓因土壤温度升高纷纷钻出地面;“三候王瓜生”,王瓜等藤蔓植物的蔓藤快速攀爬生长,呈现“万物并秀”的蓬勃景象。

立夏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关于立夏的传说故事

4. 农耕生产特点:立夏是农耕作物生长的关键期,夏收作物(如冬小麦、油菜)进入灌浆、结荚后期,“立夏看夏”反映了此时年景基本定局的农谚智慧;春播作物(如水稻、玉米、棉花)进入大忙季节,“多插立夏秧,谷子收满仓”强调了早稻插秧的重要性。华北、西北等地需加强抗旱,南方需防范洪涝和病虫害。

立夏节气的主要风俗

1. 迎夏仪式:古代帝王会在立夏当天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举行“迎夏”仪式,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、配朱色玉佩,连马匹、车旗都饰以朱红色,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对夏季来临的美好祝愿。民间也有喝冷饮、烹食嫩蚕豆等消暑习俗。

2. 尝新活动:江南地区有“立夏见三新”的传统,“三新”通常指樱桃、青梅、麦子(部分地区为樱桃、青梅、新麦),人们先以新熟的时鲜祭祖,再自己品尝,寓意迎接夏季的新鲜滋味。苏州的“九荤十三素”(九荤包括鲫、咸蛋、卤虾等,十三素包括樱桃、梅子、笋、蚕豆等)则是尝新的丰盛体现。

3. 立夏蛋与斗蛋: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(鸡蛋带壳清煮,不破损),用冷水浸后套上丝网袋,挂于孩子颈上。孩子们三五成群进行“斗蛋”游戏:蛋头碰蛋头、蛋尾击蛋尾,破者认输,最后分出胜负。传说立夏吃蛋能预防“疰夏”(夏季食欲减退、乏力等症状)。

4. 称人习俗:流行于南方,起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孙夫人的约定(孙夫人用秤给阿斗称体重,来年立夏再称,以观察其成长)。民间认为立夏称体重可避免夏季炎热消瘦,若体重增加则“发福”,减少则“消肉”。称重时,大人双手拉秤钩悬于梁上,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凳子上吊秤,旁边有人报数并添吉祥话(如“秤花一打二十三,小官人长大会出山”)。

5. 吃乌米饭:部分地区的传统食俗,源于战国时期孙膑的故事——孙膑被庞涓关在猪舍,老狱卒用乌树叶煮出乌黑的糯米饭,捏成脏饭团偷送给他,孙膑靠此活下来并逃出监狱,之一次吃乌米饭正是立夏那天。乌米饭不仅美味,还被认为有滋补身体的功效。

关于立夏的传说故事

1. 乌米饭的起源传说:战国时期,孙膑与庞涓斗智,被庞涓陷害关进猪舍。老狱卒于心不忍,偷偷用乌树叶煮出乌黑的糯米饭,捏成脏兮兮的饭团,趁人不备送给孙膑。孙膑靠吃乌米饭保持了体力,最终成功逃出监狱。后来,孙膑在立夏那天之一次吃到乌米饭,人们为纪念这一事件,形成了立夏吃乌米饭的习俗。

2. 立夏蛋的传说:相传古时候瘟神嗜睡,直到立夏才苏醒,醒来后会散布瘟疫,孩童受害最深。女娲娘娘得知后,与瘟神辩理,瘟神无奈答应:以胸前挂蛋为标志,立夏当天凡孩童胸前挂蛋者,一律不加伤害。此后,母亲们每年立夏都会给孩子煮蛋、挂蛋,这一习俗便流传至今。

3. 称人的传说:三国时期,刘备去世后,诸葛亮将儿子阿斗托付给赵子龙送往江东,交给孙夫人抚养。那天正好是立夏,孙夫人当着赵子龙的面给阿斗称了体重,并约定来年立夏再称,以观察阿斗的成长情况。后来,这一做法传入民间,形成了立夏称人的风俗,寓意“称体重、避疰夏”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