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气温显著升高,南北差异大:立夏是夏季的之一个节气,标志着气温进入快速上升通道,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可达18—20℃。但按气象学标准(候平均气温≥22℃为夏季),仅福州至南岭一线以南地区进入真正夏季;东北、西北部分地区仍处于春季,如黑龙江中部要到6月底才入夏。
2. 降水增多,雨季开启:立夏后,冷暖空气对峙加剧,对流天气频繁,阵雨、雷雨明显增多。南方地区(如华南)进入前汛期盛期,暴雨具有连续性、广泛性和猛烈性,“立夏小满,江满河满”是当地对此时雨量充足的形象描述;江南地区正式进入雨季,雨量和雨日显著增加,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水分。
3. 区域气候分异明显:秦岭—淮河一线是南北气候的重要分界线,以南地区“绿树浓阴夏日长”,以北地区则刚摆脱春季的乍暖还寒。南方湿度大、多闷热天气,北方则相对干燥,昼夜温差仍较大。
4. 物候特征鲜明:立夏有三候——“一候蝼蝈鸣”(田间蝼蝈或青蛙开始鸣叫)、“二候蚯蚓出”(蚯蚓从土壤中钻出翻松泥土)、“三候王瓜生”(王瓜藤蔓快速攀长、结出果实),这些物候标志着万物进入快速生长期。
立夏节气古诗大全(精选)
1. 《立夏》(宋·陆游)
赤帜插城扉,东君整驾归。
泥新巢燕闹,花尽蜜蜂稀。
槐柳阴初密,帘栊暑尚微。
日斜汤沐罢,熟练试单衣。
注:诗中通过“泥新巢燕”“花尽蜜蜂”“槐柳成荫”等意象,生动描绘了立夏时节的物候变化与初夏的微暑气息。
2. 《夏夜追凉》(宋·杨万里)
夜热依然午热同,开门小立月明中。
竹深树密虫鸣处,时有微凉不是风。
注:诗人以“竹深树密虫鸣”的静谧场景,捕捉到夏夜微凉的独特感受,传递出初夏夜晚的清新与宁静。
3. 《初夏即事》(宋·王安石)
石梁茅屋有弯碕,流水溅溅度两陂。
晴日暖风生麦气,绿阴幽草胜花时。
注:诗中“晴日暖风生麦气”一句,将阳光、暖风与麦田的气息结合,展现了初夏田野的生机盎然,表达了对夏季的喜爱。
4. 《立夏前二日作》(宋·陆游)
晨起披衣出草堂,轩窗已自喜微凉。
余春只有二三日,烂醉恨无千百场。
芳草自随征路远,游丝不及客愁长。
残红一片无寻处,分付年华与蜜房。
注:诗人通过“余春”“残红”等意象,抒发了对春去的留恋,同时以“微凉”“芳草”暗示初夏的到来。
5. 《阮郎归·初夏》(宋·苏轼)
绿槐高柳咽新蝉。薰风初入弦。
碧纱窗下水沈烟。棋声惊昼眠。
微雨过,小荷翻。榴花开欲然。
玉盆纤手弄清泉。琼珠碎却圆。
注:词中“小荷翻”“榴花开欲然”描绘了初夏的明艳景色,“玉盆纤手弄清泉”则刻画了少女戏水的活泼场景,充满生活气息。
6. 《立夏喜晴》(明·陈伯康)
剩雨残春送五更,晴光入夏似相迎。
绿槐门巷南薰细,又听新蝉之一声。
注:诗人以“晴光入夏”“新蝉之一声”点明立夏时节的转换,绿槐、南薰等意象营造出初夏的闲适氛围。
7. 《山中立夏用坐客韵》(宋·文天祥)
归来泉石国,日月共溪翁。
夏气重渊底,春光万象中。
穷吟到云黑,淡饮胜裙红。
一阵弦声好,人间解愠风。
注:诗中“夏气重渊底,春光万象中”将夏日的沉郁与春日的余韵交织,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。
8. 《立夏日忆京师诸弟》(唐·韦应物)
改序念芳辰,烦襟倦日永。
夏木已成阴,公门昼恒静。
长风始飘阁,叠云才吐岭。
坐想离居人,还当惜徂景。
注:诗人借“夏木成阴”“长风飘阁”的初夏景象,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