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立秋后仍将持续炎热,“秋老虎”现象明显
2025年立秋(8月7日)后,全国多地仍将面临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。据气象部门预测,江浙沪、川渝、华南等地区白天气温普遍在3741℃之间,局地可能突破42℃,且夜间气温仍可能超过30℃,呈现“昼夜均热”的“蒸煮模式”。这种高温并非短期现象,预计将持续至9月份,体感温度仍较高,需继续做好防暑降温准备。
立秋的气候特点
1. “秋老虎”发威,高温余威仍在:立秋虽标志着秋季开始,但此时仍处于“三伏天”(2025年三伏天至8月18日结束),尤其是中伏和末伏,地表积累了大量热量,气温不会立刻下降。“晚立秋”(2025年立秋处于闰六月十四,属晚立秋)、“母秋”(农历双日子)、“秋包伏”(立秋在末伏前)等传统气候特征,均预示着今年“秋老虎”较为凶猛,高温高湿的闷热天气将持续一段时间。
2. 气候差异显著,地域分布不均:南方地区(如江南、华南)受海洋调节影响,降温速度较慢,立秋后仍可能持续高温,甚至延续至10月;北方地区(如东北、华北)受大陆性气候影响,昼夜温差逐渐拉大(部分地区可达10℃以上),白天气温仍较高,但早晚已有凉意。
3. 降水与高温并存,需防范次生灾害:立秋后,西南地区受季风环流影响,频繁的阵性降雨可抑制高温,但需防范“旱涝急转”(前期干旱突然转为强降水),易诱发山体滑坡、城市内涝等灾害;东部和南部地区(如江淮、江南)降水较常年偏多,强对流天气(如雷阵雨、短时强降水)增多,需注意防范洪涝灾害。
4. 传统“三候”特征初显:立秋时节,自然界逐渐呈现“凉风至”(西方凄清之风始肃,天气转凉)、“白露生”(大雨后清凉风来,早晨大地上有雾气)、“寒蝉鸣”(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开始鸣叫,提示天气变冷)的“三候”变化,但这种变化在南方地区可能延迟,北方地区更为明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