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气温显著升高:立夏后,太阳黄经达45度,北半球日照时间延长,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升至1820℃(仅海南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热带地区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夏季)。“万物至此皆长大”,春播作物进入快速生长期。
2. 雷雨天气增多:受冷暖空气强烈对峙及近地面暖空气上升影响,立夏时节对流性天气频繁,阵雨、雷雨成为主要降水形式,降水强度和频率较谷雨节气进一步提升。
3. 南方进入雨季:立夏标志着中国南方地区正式进入前汛期盛期(如华南地区),暴雨具有连续性、广泛性和猛烈性特点,两广、福建等地的年更高水位往往出现在这一时段,民间素有“立夏小满,江满河满”的说法。
4. 区域气候差异大:因南北跨度大,自然节律差异显著。南岭以南地区已呈现夏季景象(如广东平均气温2327℃,水稻进入圆身拔节或孕穗期);而东北、西北部分地区仍处于春季,气温回升较快但降水仍少,大气干燥。
立夏下雨的主要民间说法
1. 预示丰收:北方地区流传“立夏有雨,谷米如雨”“立夏雨淋淋,遍地是黄金”,认为立夏下雨能为冬小麦灌浆、水稻分蘖提供充足水分,调节农田小气候,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,预示当年谷物收成向好;南方部分地区也有“立夏落,蓑衣挂墙角”(江南适度降雨利水稻生长)、“立夏雨,涨大水”(华南预示雨季水资源充足)的说法。
2. 警示涝灾风险:部分地区的农谚提醒立夏下雨可能预示后续灾害,如北方“立夏一日雨,旱涝要警惕”(雨水过多易导致小麦病害或倒伏,若后续转晴可能引发夏季干旱);南方“立夏落,炒破锅”(江南暴雨可能预示后续雨水减少,需蓄水防旱);华南“立夏雨,涨大水”(台风渐多,持续性暴雨易引发洪涝)。
3. 与后续天气关联:民间通过立夏当天的天气预测后续气候,如“立夏日晴,必有旱情”(立夏晴天预示后续雨水少,可能出现干旱,影响作物抽穗灌浆);“立夏不下雨,犁耙高挂起”(立夏无雨预示后续雨水不足,农具闲置,农业生产受影响);“立夏无雨三伏热”(立夏晴天则三伏天炎热难耐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