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是秋季的之一个节气,标志着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但暑气并未立即消退。此时仍处于三伏天末尾,我国多数地区仍受“秋老虎”影响——尤其是华中、华东、华南等地,平均气温仍高于25℃,江南中西部、华南西部等区域甚至会出现35℃以上的高温天气。北方部分地区(如东北、西北)已开始出现昼夜温差加大的趋势,早晚能感受到丝丝凉意。
2. 降水特征:总量减少,分布不均
立秋后,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降水天数和降雨量逐渐减少,但地域差异显著:东南沿海地区受冷暖气流交汇、台风影响,易出现阵雨、雷阵雨或短时强降水(降水量可达100mm以上);西北地区、青藏高原及东北部分地区降水稀少(低于40mm)。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的谚语反映了降水对气温的调节作用——每场秋雨过后,气温会有小幅下降。
3. 物候变化:凉风、白露、寒蝉的信号
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,精准概括了气候与自然的变化:
一候凉风至:偏北风取代偏南风,风力增强,带来阵阵凉意;
二候白露生:昼夜温差加大(可达10℃以上),清晨时分,植物叶片上会凝结出晶莹的露珠;
三候寒蝉鸣:蝉感受到阴气上升,鸣叫频率增加,声音更显凄切,成为秋天的标志性声音。
二、立秋的特色民俗活动
1. 贴秋膘:以肉补夏,储备秋膘
源于“苦夏”导致的人们体重减轻(俗称“掉膘”),立秋这天有称体重的传统(与立夏体重对比),并通过吃肉“贴膘”——首选炖肉、烤肉、红烧肉等油腻美食,寓意“秋季补得好,冬天病不找”。这一习俗至今在华北、东北一带仍很流行,老字号餐饮品牌也会推出立秋专属肉菜。
2. 啃秋/咬秋:咬住夏天,迎接秋天
又称“咬秋”,是立秋更具仪式感的食俗之一。城市家庭多买西瓜全家围啃,寓意“啃下酷夏”;农村则更豪放——抱着西瓜、香瓜、山芋甚至玉米棒子在瓜棚、树荫下席地而啃,象征“啃掉暑气”。民间认为啃秋可避免冬天和来春腹泻,如清朝《津门杂记·岁时风俗》记载:“立秋之时食瓜,曰咬秋,可免腹泻”。
3. 晒秋:丰收的视觉盛宴
是南方山区(如湖南、江西、安徽等地)特有的农俗。由于地势复杂、平地稀少,村民利用房前屋后、窗台、屋顶等空间,架晒或挂晒收获的农作物(辣椒、玉米、皇菊、干菜等),形成“五彩斑斓”的晒秋景观。这一习俗不仅用于晾晒粮食,更承载着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。
4. 祭土地神与秋社:感恩丰收,祈求庇佑
立秋是农耕文化中的重要节点,民间有祭土地神的传统——感谢土地神的庇佑,让作物顺利生长。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“秋社日”(约在立秋后40天左右),农民会举行祭祀仪式,用新米、酒肉等供品酬谢土地神,祈求来年丰收。周代天子会亲率百官到西郊迎秋,举行祭祀蓐收(掌管秋季的神灵)的仪式,汉代沿承此俗并杀兽以祭,彰显对秋天的重视。
5. 特色食俗:清凉糕与瓜果盛宴
除啃秋外,部分地区有独特食俗:浙江金华的“清凉糕”用番薯淀粉熬制而成,放一宿后结成整块,切成小块撒上白糖、醋、薄荷,清凉爽口、酸甜开胃,是立秋的时令小吃;江苏等地立秋吃西瓜“咬秋”,认为可预防秋痱子;还有一些地方会吃清凉糕、喝香薷饮(中医古方,具有消除暑湿、预防感冒的作用),顺应季节变化调理身体。
6. 少数民族特色活动:赶秋与斗牛
少数民族有丰富多彩的立秋活动:湘西苗族“赶秋”是传统盛会——人们穿盛装结伴到秋坡,进行打秋千、吹笙、歌舞等娱乐活动,庆祝丰收;彝族“斗牛”则是重头戏——在秋收前用黄牛互相角斗,烘托节日气氛,预兆丰年,体现对畜牧业的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