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迎秋仪式:周代起,天子亲率三公九卿、诸侯大夫到西郊举行“迎秋”祭祀,杀兽以扬武;唐代祭祀五帝;宋代有“报秋”仪式,将盆栽梧桐移入殿内,立秋时辰到,太史官高奏“秋来了”,梧桐应声落一两片叶子,寓报秋之意。
2. 贴秋膘: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,与立夏时体重对比。因夏季“苦夏”食欲差、体重减轻,需通过吃炖肉、烤肉、红烧肉等肉食“以肉贴膘”,增强体质。但肥胖、高血糖、高血脂等人群不宜盲目贴秋膘,素食者可选择豆类、菌类、奶制品等高蛋白食物。
3. 啃秋(咬秋):又称“咬秋”,寓意“咬”住夏天尾巴,避免秋季腹泻、生痱子。城里人买西瓜全家围啃;农人则在瓜棚、树荫下啃西瓜、香瓜,甚至山芋、玉米棒子,充满丰收喜悦。
4. 晒秋:山区村民因平地少,利用房前屋后、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玉米、辣椒、大豆等农作物,形成色彩斑斓的丰收图景。湖南、江西、贵州等地尤为常见,婺源篁岭古村的“晒秋”被文化部评为“最美中国符号”,成为乡村旅游的特色。
5. 祭祀与祈福:古代有祭祀土地神、五帝的习俗,感恩上苍与祖先庇佑;部分地区有“闹秋社,庆丰收”活动,尝新收成的米谷,庆祝辛勤付出。贵州威宁等地还有“敬土地神”的传统,祈求来年丰收。
6. 其他习俗:江浙一带立秋前一天陈冰瓜、蒸茄脯、煎香薷饮(由香薷、白扁豆、厚朴组成),立秋日合家饮之,谓可防秋后余暑疟痢;苏州等地立秋日戴楸叶,用楸叶剪成花样簪插鬓边,寓意应时序。
二、立秋的主要禁忌
1. 避免吃辛辣食物:秋季气候干燥,辛辣食物(如辣椒、烧烤)会加重肺燥,引发干咳、口干、皮肤干裂等症状。宜多吃百合、银耳、莲藕、荸荠等润肺食物。
2. 避免盲目“贴秋膘”:并非所有人都适合“贴秋膘”。肥胖、高血糖、高血脂、高血压人群,以及平时摄入高脂肪、高蛋白食物较多者,盲目贴秋膘会加重身体负担。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食。
3. 避免运动量过大:立秋后应“秋收冬藏”,运动宜选择早晚平缓项目(如太极拳、慢跑、快走),避免在太阳下暴晒或剧烈运动,防止中暑或耗气伤阴。
4. 避免熬夜与湿发入睡:立秋后应早睡早起(顺应阳气收敛),熬夜会伤阴;湿发入睡会使头发中的水分蒸发带走热量,寒气侵袭人体,易引发感冒或血压波动(尤其老年人)。
5. 避免吹凉风:虽已立秋,但“秋老虎”仍在,气温仍高,但不可过度贪凉(如直吹空调、电风扇)。面部、脖子等敏感部位需遮挡,防止冷风直吹引发感冒或关节疼痛。
6. 立秋禁忌:江浙一带认为“立秋后虹见不利”,提醒顺应天时;北京有“立秋秤人”习俗,若变瘦需“补肉”,实则提醒保持心境平和;属蛇、猪、猴、虎及体弱者宜在立秋交节前后1小时静处,避免冲突,可饮“乌梅生姜茶”暖胃防燥;避免“秋瓜坏肚”,少吃西瓜等寒凉水果,尤其老年人脾胃虚寒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