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为了纪念哪个名人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活动

admin

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其起源与多位历史人物的传说密切相关,其中屈原是最广为人知的纪念对象,此外还有伍子胥、曹娥等说法。

屈原(战国·楚国):战国时期楚国诗人、政治家,主张“联齐抗秦”却遭贵族排挤,被流放至汉北、江南等地。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,屈原深感救国无望,于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。百姓为缅怀其爱国情怀,划舟打捞遗体(后演变为龙舟竞渡),并将粽子投入江中(防止鱼虾啃食其身),这些习俗逐渐成为端午节的核心内容。

伍子胥(春秋·吴国):春秋末期吴国名将,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、称霸东南。吴王夫差继位后,听信谗言,赐伍子胥自刎,并将其尸体用鸱夷革包裹投入钱塘江。吴地(今江浙一带)百姓为纪念这位忠臣,于五月初五举行“迎潮神”祭祀活动,赛龙舟、祭伍子胥的习俗延续至今。

端午节为了纪念哪个名人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活动

曹娥(东汉·会稽上虞):东汉时期孝女,其父曹盱在五月初五迎伍神(伍子胥)的祭祀活动中溺亡。年仅14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,17天后(一说7天后)投江寻父,5日后抱父尸浮出水面。当地人为其孝行立碑建庙(曹娥庙),并将舜江改名为曹娥江,端午节也成为纪念这位孝女的节日。

端午节的传统风俗活动

端午节的习俗融合了祭祀、祈福、驱疫、娱乐等多种元素,因地域文化略有差异,主要包括以下几类:

赛龙舟:端午节更具标志性的活动,源于楚国人追赶打捞屈原或吴越地区图腾祭祀(模拟龙形舟船竞渡)。现多为水上体育竞赛,龙舟造型狭长,选手齐心协力划桨,岸边观众呐喊助威,场面热烈。

吃粽子:端午节的传统美食,源于百姓投粽入江以防鱼虾啃食屈原遗体。粽子以糯米为核心,包裹枣、豆、肉等馅料,用粽叶(芦苇叶、竹叶等)捆扎成三角或其他形状,寓意吉祥安康。

挂艾草菖蒲:民间认为艾草、菖蒲具有驱邪避疫的功效。端午节清晨,人们将艾草、菖蒲插于门楣或悬于堂中,或制成艾人、艾虎饰品佩戴,以驱瘴除病、保佑平安。

佩香囊:香囊内装朱砂、雄黄、香药等,外包丝布,清香四溢。传说有避邪驱瘟的作用(古时认为可防止妖魔鬼怪上身),现多为襟头点缀或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信物。

饮雄黄酒:将雄黄泡入酒中,涂抹于小孩的耳朵、鼻子、脑门等部位,或少量饮用(成人),据说可杀百毒、防蚊虫叮咬,是传统驱疫习俗之一。

系五彩绳:用青、红、白、黑、黄五种颜色的线编织而成(象征五行与吉祥),戴于手腕、脚腕,寓意保平安、避邪祟,部分地区会在端午节清晨为孩子系绳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