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赛龙舟:作为端午节更具标志性的活动,相传起源于楚国人追赶打捞投江的屈原,或为驱散江中鱼虾以免啃食其身体。如今已发展为全民参与的体育赛事,多地会举办龙舟竞渡,如陕西安康汉江龙舟节、重庆江津塘河流域川渝龙舟文化活动、广东佛山叠滘龙船漂移大赛等,活动中还有抢鸭子、摸鲤鱼等传统民俗。
2. 吃粽子: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美食,最初为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,后因纪念屈原而成为节日必备。其主要材料为糯米,搭配馅料(如红枣、豆沙、猪肉、咸蛋黄等),用箬叶、芦苇叶等包裹成三角形或其他形状。部分地区还有吃咸鸭蛋的习俗,寓意“送寒意”,适应夏日气候。
3. 挂艾草菖蒲:民谚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,人们会在门楣、堂中悬挂艾草和菖蒲。艾草具有驱蚊蝇、杀菌防病的作用,菖蒲叶片形似宝剑,象征“斩千邪”。部分地区还会将艾草、菖蒲制成艾人、艾虎或花环,佩戴于身,以祈求家庭平安。
4. 佩香囊/系五彩绳:香囊内装朱砂、雄黄、香药等,外包丝布,清香四溢,有避邪驱瘟之意;五彩绳由青、红、白、黑、黄五种吉祥色组成,系于手腕、脚腕,寓意保平安。部分地区会将五彩绳挂于床帐、摇篮,或洒雄黄酒于墙壁、角落,以驱毒避邪。
5. 饮雄黄酒:雄黄酒是将微量雄黄泡入酒中,饮用或涂抹于小儿额头、耳鼻、手足心,据说可杀百毒、防蚊虫叮咬。但需注意,雄黄含硫化砷,不可纯饮,多为外用。
6. 画额: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“王”字,借雄黄驱毒,借猛虎(“王”似虎额纹)镇邪,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,既有祈福之意,也成为儿童的童年回忆。
7. 放纸鸢(风筝):南方部分地区有端午节放风筝的习俗,寓意“放晦气”,纸鸢上常画有吉祥图案或文字,借助风力放飞,象征祈福消灾。
二、端午节的美好寓意
1. 纪念屈原,传承爱国精神:端午节最核心的寓意是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。屈原因楚国灭亡投江自尽,百姓为打捞其尸体、寄托哀思,逐渐形成赛龙舟、吃粽子等习俗。这些习俗不仅是对屈原的缅怀,更传承了其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的爱国情怀,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。
2. 驱邪避毒,祈求健康平安:古人认为五月是“恶月”,五日是“恶日”,此时五毒(蛇、蝎、蜈蚣、壁虎、蜘蛛)尽出,需通过挂艾草、菖蒲、佩香囊、饮雄黄酒等方式驱邪避毒。这些习俗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重视,祈求远离疾病、平安顺遂。
3. 祈福纳祥,期盼美好生活:赛龙舟象征“乘龙发祥”,寓意团结奋进、力争上游;吃粽子寓意“高中”(枣粽谐音“早中”),寄托对学子学业有成的期望;系五彩绳、佩香囊象征五方五行吉祥,祈求避灾除病、益寿延年。这些习俗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4. 传承文化,增强民族认同:端午节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,其习俗融合了自然天象崇拜、图腾祭祀、民间信仰等多种文化元素。通过传承这些习俗,人们得以连接历史与当下,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,维系民族精神纽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