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长长久久的吉祥期盼:“九”为《易经》中的阳数,九月九日两阳相重,故称“重阳”。“九”与“久”谐音,古人认为这一天象征着“长长久久”,既包含对个人健康长寿的祝愿,也寄托着对家庭、社会和谐稳定的美好期许。
2. 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:重阳节传承了中华民族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的观念,2013年被定为法定“老年节”,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风气。这一寓意将传统孝文化与现代社会责任结合,成为连接家庭与社会价值的纽带。
3. 祈福避灾的美好愿望:古时人们认为九月九日是“灾厄之日”,登高、佩茱萸、饮菊花酒等习俗均带有祈福避灾的意味。例如,登高可“避邪趋吉”,茱萸被认为能“驱虫去湿、明目醒脑”,菊花酒则有“延年益寿”之效,这些习俗共同承载着人们对平安健康的向往。
二、重阳节的风俗传统
1. 登高望远:作为重阳节更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,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与“避灾祈福”的需求。金秋九月,天高气爽,人们结伴登高(如山峦、城墙、楼阁),既能欣赏层林尽染的自然美景,也能在登高中锻炼身体、舒缓心情。唐代诗人王维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的诗句,更让这一习俗成为重阳的标志性场景。
2. 赏菊与饮菊花酒:菊花是重阳节的“节花”,此时正值菊花盛开,人们观赏菊花、举办菊花宴,以菊花的“长寿”寓意祝福长辈健康。饮用菊花酒也是传统习俗,《本草经》记载菊花“久服利血气,轻身耐老延年”,菊花酒因此被视为“吉祥酒”,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顺遂。
3. 佩插茱萸: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,古人认为其香味浓郁,能“避难消灾”。人们通常将茱萸佩戴于手臂、插于头上,或放入香囊中随身携带,这一习俗在汉代已十分流行,成为重阳节“驱邪祈福”的重要方式。
4. 吃重阳糕:重阳糕又称“花糕”“菊糕”,是重阳节的特色食品。其原料多为糯米、红枣、核桃等,造型多样(有的做成九层,象征“九九长寿”)。传统习俗中,长辈会将重阳糕搭在儿女额头,口中念叨“百事俱高”,寓意子女事业、生活步步高升。
5. 祭祖:重阳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丰收祭天、祭祖活动,是古代“秋祀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人们通过祭祀天帝、祖先,感恩其对农业生产的庇佑,传承“慎终追远”的文化传统。这一习俗与除夕、清明节、中元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,体现了对家族血脉与传统的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