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,饮酒是其核心习俗之一,所饮之酒多与秋日物候、养生理念及祈福传统结合,主要有以下几类:
1. 菊花酒:重阳“吉祥酒”与“颐寿酒”
菊花酒是重阳节更具代表性的传统酒品,其历史可追溯至汉魏时期。《西京杂记》记载“菊花舒时,并采茎叶,杂黍为酿之,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,就饮焉”,故又称“菊花酒”。古人认为菊花“凌寒而放、高标立世”,象征恬然自处的高尚品格,且具有养肝、明目、健脑、延缓衰老的药用价值,因此菊花酒被视为“祛灾祈福”的“吉祥酒”“颐寿酒”。
魏晋时期,文人饮菊花酒已蔚然成风。陶渊明在《饮酒》中写道“秋菊有佳色,裛露掇其英。泛此忘忧物,远我遗世情”,表达了对菊花酒的钟爱;其《九日闲居》序言也提到“秋菊盈园,而持醪靡由,空服九华”,可见菊花酒是重阳不可或缺的饮品。唐代时,菊花酒更成为文人雅士重阳登高、赋诗的必备之物,如卢照邻《九月九日登玄武山》中“他乡共酌金花酒,万里同悲鸿雁天”,白居易《重阳席上赋白菊》中“满园花菊郁金黄,中有孤丛色似霜”,均以菊花酒烘托节日氛围。
2. 茱萸酒:辟邪与强身的“辟邪翁酒”
茱萸酒是重阳节的传统酒品之一,与“插茱萸”习俗相伴而生。茱萸(主要为芸香科吴茱萸)是一味中药,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其“气味辛辣芳香,性温热,可以治寒驱毒”,古人认为茱萸能“辟邪去灾”,故称其为“辟邪翁”。重阳节时,人们会将茱萸果实磨碎制成香囊佩戴,或泡入酒中饮用,以祈求避疫消灾、强身健体。
唐代诗人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中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,生动描绘了重阳插茱萸的场景;明代顾璘《九日登柳山》中“衰迟自爱茱萸酒,瘴疠谁悲薏苡车”,则体现了茱萸酒的养生价值。古人认为茱萸酒“暖腹益气”,适合秋冬季节饮用,能有效抵御寒冷。
3. 桂花酒:香醇与祝福的“贵(桂)宾酒”
桂花酒以桂花为原料酿制而成,桂花“暗淡轻黄体性柔,情疏迹远只香留”的风情使其成为秋日的象征。古人认为桂花酒“活血益气、开胃醒神”,且“饮之寿千岁”,因此常作为重阳佳节孝老敬亲的礼品,寓意“贵(桂)宾临门”的美好祝福。
屈原《九歌》中“蕙肴蒸兮兰藉,奠桂酒兮椒浆”,已将桂花酒作为敬神祭祖的佳品;北宋晏殊《破阵子·湖上西风斜日》中“长安多少利名身。若有一杯香桂酒,莫辞花下醉芳茵”,则表达了桂花酒的清香醉人。桂花酒色泽浅黄、酸甜适口,至今仍是重阳节的传统饮品。
4. 黄花酒/重阳酒:地域特色的传统酒品
黄花酒是古代重阳节的另一种传统酒品,以黄花(菊花)为原料酿制而成。汉代已有关于黄花酒的记载,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,祝他长寿;晋代葛洪《抱朴子》中提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,进一步推动了黄花酒的流行。
一些地区还有特色重阳酒,如侗族的“山佬重阳酒”(以深山糯米、山泉为原料,窖藏于牛粪土中,口感香醇柔和)、苗族的“重阳酒”(以香糯、草药为原料,洞藏发酵,寓意“驱风避邪、祛灾祈福”)。这些酒品不仅是节日饮品,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,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与传统习俗。
重阳节的饮酒习俗,不仅是对秋日的庆祝,更是对健康、长寿与亲情的寄托。无论是菊花酒的“颐寿”、茱萸酒的“辟邪”,还是桂花酒的“祝福”、黄花酒的“传统”,都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