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是10月29日(星期三),农历为九月初九。这一日期是传统“重九节”的核心标识,因《易经》中将“九”定为阳数,九月九日日月并阳、两九相重而得名,是中国延续千年的重要传统节日。
重阳节登高的由来
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源远流长,融合了神话传说、信仰崇拜与自然时序等多重文化内涵,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:
1. 登高避灾的神话传说
东汉时期,汝南青年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。费长房警示桓景:“九月九日,你家中将有大灾,需让家人各用红袋盛茱萸系于手臂,登高饮菊花酒,方可避祸。”桓景依言行事,全家登山后,傍晚回家发现鸡犬牛羊皆暴毙,方知它们代替家人承受了灾厄。此后,民间逐渐形成“登高避灾”的习俗,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可躲避“阳极必变”的不正之气。
2. 山岳崇拜的传统信仰
古人对山岳充满敬畏与崇拜,《礼记·祭法》记载:“山林川谷丘陵,能出云、为风雨、见怪物,皆曰神。”早期人类依赖山林生存,大山既能提供食物、庇护所,又能躲避洪水、高温等灾害。“登山祈福”成为古人连接天地、祈求神灵庇佑的重要方式,重阳节登高正是这一信仰的延续。
3. 季节时序的养生需求
农历九月正值仲秋,秋高气爽、阳气渐收,登高远眺可舒展身心、锻炼体魄,符合古人“天人合一”的养生理念。唐代名医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·月令》中提到:“重阳之日,必以肴酒,登高远眺,为时宴之游赏,以畅秋志。”说明登高已成为当时秋季养生的重要活动。
4. 辞青与踏青的呼应
重阳节为秋节,节后天气转凉、草木凋零,古人将“登高辞青”视为与阳春三月“踏青”相对应的习俗。《帝京岁时纪胜》记载:“(重阳)有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,谓之‘辞青’。”这一习俗既是对夏季草木繁茂的告别,也蕴含着对生命循环的感悟。